2018年以来, 鄂托克旗倡导实干精神,注重一线工作,全程加强管控,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一是从严精准识别退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一低于”标准,在农牧民申请的基础上,通过评议、“两公示一公告”、核查等程序,全面摸清贫困户家庭状况、致贫原因、生产生活条件以及存在的实际困难,制定收支核算办法,厘清收入支出情况,逐户建立脱贫计划、帮扶措施和工作台账,由专人负责管理完善台账资料,确保台账资料全面、真实。同时,按照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要求,及时将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及信息数据录入了“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切实做到应退尽退、应纳尽纳,有进有出、动态管理。
二是加大扶贫资金监管。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资金,严把“制度、程序、整改”三个关口,确保扶贫资金使用规范。第一,严把制度关。先后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风险防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等办法,严格实行扶贫资金分级分类公示制度,从立项审批、计划安排、管理使用和备案审查等全过程、各环节扎紧制度“笼子”。第二,严把程序关。按照“不明确绩效目标的项目不入库、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必须入库”的原则,严格执行集体研究、“三公示一公告”和“村申报、镇审核、旗审定”程序,2018年公告公示项目资金56个、涉及资金1788万元。建立了旗扶贫项目评审专家库,经专家评审,旗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研究,44个项目列入了旗级扶贫项目库。第三,严把整改关。对2016年8月至2017年末扶贫资金审计反馈的14个问题,鄂托克旗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逐条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全力推动整改工作。目前所有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三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第一,按照脱贫不脱政策、帮扶的要求,对已退出的贫困人口,重点以产业扶持为支撑,着力解决融资难、缺技术、设施差等困难,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能力。第二,足额兑付医疗、教育、兜底等扶持政策,减轻家庭刚性支出负担。第三,通过发展嘎查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利益联结,建立完善持续的增收机制。
四是提升脱贫内生动力。以扶志、扶智为根本,加强政策宣讲和技能培训。联合市脱贫攻坚督查推进组,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了“转观念、树志气、奔小康”“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脱贫典型故事进村分享、励志主题电影进村展映等主题宣讲活动,形成旗、苏木镇常态化联动宣讲机制,提高脱贫志气。在人民网、新华网、自治区和市电视台、日报等市级以上主流媒体,累计刊播发脱贫类稿件120余篇,做到讲好脱贫故事,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组织农牧、水利、科技、科协等部门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牛羊、土鸡生猪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机使用、施肥施药等农技服务,培训贫困户、农牧民8700多人次,解决农牧业生产技术难题1300余次,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科学种养殖水平。
五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旗供电、水利、住建、农牧等部门在全面摸清贫困户的基础上,统筹项目资金政策,细化脱贫举措,落实行业扶贫责任。2018年,为贫困户通网电34户、安装变压器28台,全面完成安全饮水鉴定,解决人畜饮水困难27户,实施节水增效26户,实施危房改造13户,实施棚圈建设9处,免费发放绒山羊种公羊31只、细毛羊种公羊30只,无偿冷配肉牛45头,为18户贫困户免费提供优质紫花苜蓿种子1200公斤,进一步提升了贫困户的生产能力。
六是扎实开展整改落实。对照国家扶贫成效考核反馈的7方面问题、全区全市掌握的20个方面问题,结合自身实际的6方面问题,以嘎查村为单元,对全旗6个苏木镇、75个嘎查村进行了全面交叉排查,共排查出6方面430个问题,按照立行立改和问题导向的原则,制定整改方案,梳理问题清单,逐条逐项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员,明确整改时限,集中人员力量,对照6方面430个问题,深入开展排查问题整治行动,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
七是规范档案资料建设。按照自治区、市扶贫档案建设要求,组织旗扶贫办、档案局、苏木镇赴旗外学习档案建设先进典型,并开展档案建设专题培训,全面规范了旗、苏木镇、嘎查村、贫困户四级扶贫档案资料,完善了帮扶通信息。
八是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对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等方面进行专项整治,用作风建设促进扶贫举措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