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建提复字〔2022〕307号
中国民主同盟鄂尔多斯市委员会:
您的《关于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先行一步打造“双碳”创新策源地的提案》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正在抢抓“双碳”机遇,立足新一轮工业革命和能源革命交汇点,依托国家在库布其沙漠布局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有力契机,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以能源结构转型引领带动产业结构转型。
一、关于探索能源保供应急机制方面
我市制定《鄂尔多斯市煤炭保供应急预案》和煤电煤气保供方案,成立由市长任总指挥的“应急指挥部”,积极落实增产保供、协议保供、应急保供、安全保供各项措施。2021年以来,我市梳理上报生产条件好、具备产能释放潜力的煤矿共6批次115座,列入国家发改委产能核增名单,涉及产能1.43亿吨/年,其中,2022年新列入核增名单煤矿9座,涉及产能1030万吨/年。截至目前,已取得批复75座,产能1.05亿吨/年,剩余40座正在审批。全市240座煤矿正常生产,产能达到79875万吨/年,煤炭产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预计全年产量有望突破8亿吨。严格执行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将原有产能80%、新增产能100%全部纳入协议保供范围,签订年度保供合同6.94亿吨,合同签订率93%。全力释放应急保供产能,进入7月份,为应对迎峰度夏电煤紧张及沿海地区用煤短缺形势,我市承担保障六大电力集团1450万吨用煤任务和保障沿海省(区市)1500万吨用煤任务,目前已经全部落实到具体煤矿。确保煤炭稳定供应基础上,坚决守牢安全底线,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要求,对煤矿、选煤厂、在建工程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监管,与中煤西安院合作成立冲击地压防治中心,与中国矿大合作成立水害防治中心,“一企一策”分类指导、精准防治重大灾害治理。
二、关于积极破除碳不公平现象方面
目前,国家层面未开展能耗管理试点创建工作,我市将着力用好现有能耗“双控”利好政策,积极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已成立推进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工作专班,加快推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建设。科学编制全市“十四五”节能规划及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工作实际调整全市用能预算管理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自治区加强“两高”项目准入管理的政策文件,加快退出铁合金、电石、焦炭等行业限制类以下产能,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引导能耗要素向优质项目流动。同时,深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积极对接自治区争取对我市列入国家规划或由国家核准的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对列入能耗单列范围的重大项目,由国家和自治区承担的部分能耗在能耗双控考核中予以核减。经初步梳理,将18个符合条件项目上报自治区,总设计能耗3726万吨标煤。下一步将进一步争取更多项目享受能耗单列政策、在能耗、碳排放方面列入试点示范支持,为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大发展空间。积极推进“绿电进园区”工作,率先示范打造鄂尔多斯零碳园区与鄂托克低碳园区。
三、关于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方面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耦合协同模式,重点在氢能产业的先行先试中取得突破,打造多能互补、多能协同、多能供应的新型能源供给与产业体系。一是编制完成《“十四五”能源综合发展规划》(鄂府办发〔2022〕74号),完善了煤炭、电力、油气、氢能、新能源“1+5”规划体系。研究制定《鄂尔多斯市新能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规划》《鄂尔多斯氢能产业发展规划》《鄂尔多斯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结合全市新能源产业布局及资源分布情况,全力推进新能源开发与装备制造耦合发展。二是围绕氢能源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高端化工装备制造行业,积极引进氢能装备制造企业7家,培育链主企业一家(协鑫),在建拟建电解槽1030套、氢燃料电池电堆30000套、动力系统32000套,主要布局在上游电解槽组装生产及下游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三是我市于2021年8月加入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计划通过四年应用试点,推动制氢、储氢、运氢、加注以及全产业链条与市场消费相结合,为氢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四是编制《鄂尔多斯市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规划》,抢抓新能源产业大规模发展有利契机,推动“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现代能源产业基地。2022年全市在建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30个,总投资1694亿元,年内计划投资257亿元。五是整合传统能源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优势资源,推动成立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联盟,助力新能源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深化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方面
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入创新团队、打造创新示范基地等方式,全力深化科技创新示范引领,为将我市打造成国家“双碳”创新策源地提供动力支持。一是我市依托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科技创新平台,瞄准双碳领域共性问题和前瞻问题,聚焦零碳电力、零碳非电能源、原料燃料与工艺替代、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领域,开展替碳、固碳、化碳和零碳技术攻关。借助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已开展18个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碳中和研究院启动12项关键技术攻坚和成熟技术中试,为实现“双碳”技术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和路径。二是组织实施“双碳”科技重大专项27项,投入资金1.3亿元。征集自治区首批“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23项,列入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榜单4项,助力我市“双碳”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加快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河南理工大学鄂尔多斯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机构和碳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国家矿山局工业互联创新重点实验室建设,全市建成“双碳”领域研发平台30家,推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实现“双碳”目标的能力。三是与上海中为能源公司、中石化合作推广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准格尔旗唐家会示范成功,正逐级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引进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院士团队研发的超临界水蒸煤制氢热电多联产技术,面向即将改造的53套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和计划新建的煤电机组推广应用,现正筛选应用场景。与华北电力大学刘吉臻院士团队共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研究解决新能源高比例纳入后源网荷储等技术难题。与壳牌—清华大学合作,引进“先进电解水制氢测试项目”,着力实现波动电力条件下安全、稳定、高效、低成本制氢。已完成土建、给排水等基础工程建设,具备测试设备入场条件,即将开始实施先进电解水制氢装备检测工作。
五、关于加速推进产业智能进程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产业智能保障措施,制定《鄂尔多斯市关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尔多斯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鄂工信函〔2022〕69号)、《鄂尔多斯市智慧工业园区建设方案》(鄂工信函〔2022〕45号)《鄂尔多斯市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鄂工信发〔2022〕144号),配套制定工作措施,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化项目建设。2022年,我市推荐25个智能化项目列入自治区智能化重点项目清单,其中数字化转型项目17个、智慧工业园区项目8个。目前,17个数字化转型项目全部开复工,8个智慧工业园区项目全部启动。三是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工作,计划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大型生产煤矿智能化实现率达100%。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69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37处,39座煤矿完成了5G信息化建设,12处露天煤矿已应用无人驾驶、无人值守、机器人智能巡检等,无人驾驶矿卡110辆,初步建成智能化矿井35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安全效果。四是打造智慧电厂示范工程,新建的国电双维、汇能长滩电厂与智慧电厂建设同步推进,国电东胜热电厂智能化改造工作加快进行,建成万成功等4座智能变电站,新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按智能变电站建设。
六、关于着力保障政策有效衔接方面
为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形成针对性配套措施,确保“双碳”政策的有效衔接,国家、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方案出台后,我市迅速响应,编制出台了落实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已委托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编制《鄂尔多斯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7部能源“双碳”方案,初稿已编制完成,待广泛征求意见后,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近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牵头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通过“三个转变”(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由高碳向清洁低碳转变,产业模式由能源化工主导向多元扩增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实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培育新兴化工产业集群、强化科技赋能产业转型、落实政策要素金融5方面保障机制22条具体措施,实现全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明显优化等主要目标。鉴于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的现实,下一步,我市将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支持,合理确定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科学制定和落实能源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有序推进碳达峰,确保国家能源供给持续安全稳定。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0日
(联 系 人:奇少东
联系方式:0477-8589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