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覆盖了我国最广袤的土地,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又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伊金霍洛旗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统筹资源要素,强化服务保护,积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描绘了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注入共同富裕动力的新图景,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等多部门公布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城市。
一、发展大产业,提升大格局,以文旅融合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一)空间效能集聚,优化发展布局
伊金霍洛旗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扶持政策、提供人才支撑等方式,以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定位村庄核心优势、选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结合乡村风貌改造与产品开发,以量身定做的乡村品牌引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打造了哈沙部落哈沙图村、守护者部落布拉格嘎查、草原骑游部落查干柴达木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一镇一村一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现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重点村1个,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鄂尔多斯市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资源要素布局紧凑,集中释放乡村休闲游集聚效应。
(二)农户引领示范,促进乡风文明
伊金霍洛旗不断推动优质公共文化向基层延伸,大力发展农村嘎查群众文化,年均开展基层文艺辅导、文艺协会辅导、乡村村晚、文艺演出等“你点我送”点单服务300场次,文化惠民蓬勃发展。提升打造百个文化户,完成了15户旗级文化示范户的提升打造和92户普通文化户牌匾制作和文艺设备发放,其中7户获评“自治区农村牧区文化示范户”,苏布尔嘎镇荣获“2021 — 2023年度全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文化示范户的引领下,乡村家风建设、乡风建设有所提升,对区域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起到重要影响。
(三)深挖非遗价值,激发产业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伊金霍洛旗大力实施文化资源普查、非遗抢救性记录,越来越多热爱乡土文化的非遗传承人、民间文艺工作者以及广大乡贤能人参与其中,不断挖掘整理本地乡土文化,让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伊金霍洛旗累计公布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73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5项,广泛开展贴近人民群众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街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展示宣传等活动15场,组织刺绣、皮雕、剪纸、火笔书画等6项典型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阿尔山)旅游发展大会等展览展示活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依托苏布尔嘎嘎查丰富的非遗资源及优良的地理位置,打造自治区首个非遗嘎查,将20户非遗户串联成线形成一条非遗大道,与周边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4A级)、道劳岱山、白塔等景点有效衔接,建成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基地、非遗文化研学游基地和非遗文化景区,运营后的非遗嘎查入选了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自治区非遗旅游主题线路,获评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案例。
二、聚合多业态,营造多场景,以文旅融合厚植乡村振兴“特色”
(一)创新产业模式,多方共建共享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创新推行“三区五业”产业发展模式,即西部精品农牧业聚集区、中部旅游休闲农牧业示范区和东部矿区绿色生态样板区,发展涵盖种、养、加、旅、服五类产业。着力打造包括乡村农场、休闲小院、农牧产品、旅游线路等乡村文旅全产业链,开展文化、旅游、工业、科技、体育、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以工业化带动农牧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牧区、以产业化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丰富产品供给,释放带动效应
伊金霍洛旗积极探索以文化创意、节会等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以打造丰富旅游衍生产品为抓手,建立健全乡村产品及服务供给体系。推出“草原风情、城市休闲、乡村田园、红色研学、生态工业”等五大主题10条精品线路。进一步开发入选“内蒙古礼物”的朝乐蒙酥油口红、德古乐乐、敖包香荟等伊金霍洛文创产品。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传统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文化节、暖橙音乐节、秋实采风节、民俗文化节庆赛事活动等,旅游产品供给的市场成长性和可持续性较好。
(三)集聚多元业态,深化农文旅融合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从 2018年以来,每年设立1亿元产业引导资金,培育形成乐享百万头生猪养殖、敏盖绒山羊产业链、乌兰高品质养殖示范区、润海源白羽肉鸡全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项目,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率达到80%以上。强化开展农文旅融合,重点推动旅游业与农牧业深度融合,投资130亿元建设蒙泰田园综合体、20亿元3亿元星光集团农文旅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坚持产业转型带动,强化文化注魂、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支持红庆河蔬菜、壕赖素羊肚菌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打造“天骄臻品”区域特色品牌,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赋能农业品牌,打造区域农业产业的文化经济。
(四)增强在线体验,打造智慧文旅
依托乡村地域特征、根植乡土文化开展数字化乡村文旅建设。实现全旗全景区网络平台购票、互联网平台评价互动、乡村旅游景区 WIFI全覆盖,到2025年底实现智慧广电网络宽带进村入户全覆盖。打造敖尔给乎村乡村振兴整体规划项目、益丰寨新建项目中设有丛林拓展基地、写生摄影基地、手工艺制作基地、重装技能训练基地、农业研学基地等项目,智能化、互动体验式乡村文旅项目发展势头强劲。
三、打造新高地,释放新动能,以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振兴“成色”
(一)多元营销方式,提升市场热度
多方位、多形式、多角度开展文化旅游营销推广, 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抖音进行全方位宣传,最大限度扩大宣传受众。通过举办乡村音乐会、书画展、摄影采风、四季村晚、农牧民汇演等活动,让广大游客爱上乡村,走进乡村。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宣传推介活动,近三年累计达50余次,“大美绿城伊金霍洛”品牌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品牌塑造又进一步促进了伊金霍洛旗旅游营销互动,客源互送。
(二)增强政策扶持,助力共同富裕
出台伊金霍洛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三年(2023—2025年)行动工作方案》和奖补政策,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活力,提高乡村农业旅游就业带动能力,积极吸纳本地村民就业。深入开展“红色领航”和“百企帮百村”行动,积极参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村集体和农民都纳入到产业发展链条,全面推广“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牧户”增收模式,从直接参加旅游接待服务工作、开办民俗餐旅店、种养加工,到旅游区销售农副产品,伊金霍洛旗全旗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就业达50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2.5万名农牧民致富。全旗现有乡村旅游接待户160余家,其中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8家,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8家,自治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4家,市级旅游典型示范户23家,旗级示范户11家。培育了查干柴达木村的寨巷水岸、吉祥牧村的查干锡力牧家乐、守护者部落的珠拉格牧家乐、乌兰胡都牧家乐等自治区星级农牧家乐等,产品升级不断,示范作用显著。
(三)创新创业包容,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伊金霍洛不断推进优化审批服务、制定优惠政策、财政金融支持、人文环境提升等措施,有效实现了乡村升值、集体增收、农民共富。打造开放性创新创业空间,哈沙图村入选原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现有包括民营演艺演出、休闲娱乐类的文化企业70余家,支撑乡村文旅产业建设;全旗营造良好的乡村文旅创新创业发展环境空间,本土企业家、农牧民积极投入乡村文旅建设,伊金霍洛镇布拉格嘎查主任巴图格西、内蒙古益丰寨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斌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 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