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对内蒙古提出“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希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更是我市在近20年高速增长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必由之路。如何高质量发展,是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改革开放40年来,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结构由农到工、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历史性转变,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地级市前列,创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鄂尔多斯模式”,成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为高质量发展积攒了基础和条件。
(一)工业基础稳固,转型发力点集中容易转。我市集资源、能源、电力、电网和产业五大优势,2000年以来,借助西部大开发,工业经济一路领先,无论在GDP、投资、产值、利税、就业等各方面均超过全市的半壁江山甚至更高。如工业占GDP比重2012年更是高达60.5%;工业投资占比2013年高达70%。每年生产全国六分之一的煤炭、四分之一的天然气、800多亿度电,成为国家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9个煤电基地、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国家“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工业是全市经济的龙头,特别在煤炭和天然气行业集中度高,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把工业即煤炭和天然气产业转好,我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就大。
(二)大型企业转型发展行动早效果好,煤化工行业走在全国前列。过去企业靠挖煤卖煤,如今一些大型企业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向前端研发设计和下游产品延伸,已建成煤电、煤化工、天然气、新能源及其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成为全市转型发展的主导力量。如神华煤制油已建成世界首套百万吨级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项目;汇能煤制气项目填补了国内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煤制气的技术空白;易高煤制乙二醇项目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催化剂及相应成套工艺技术,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大唐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市煤矿综合机械化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百万吨死亡率始终保持世界最低水平,新建火电机组全部采用低耗水、低能耗、超低排放的超超临界机组。现代煤化工“五大路径”已有四项落地示范,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
(三)产业配套环境已经形成,为现代能源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鄂尔多斯市不仅有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经过多年来的构筑,交通内联外畅、日益便捷;园区类型多样、功能齐备,适合不同产业发展的各类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高新产业园区;产业间上下游互补,产学研融合;政府积极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为建设现代能源经济和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最主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发展依靠什么?过去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新的依靠尚未形成。我市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期”,遭遇了持续下行的“调整期”,正面临着空前困境“低速度低质量”的双重挑战。
(一)投入产出率低,高投资难以为继。借助西部大开发契机,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54.17亿元增长到2012年2570.58亿元,投资年均增长42%。十八大以来,经济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且投资的基数较大,增长幅度趋缓。2013-2017年,投资额由2064.29亿元增长到3065.70亿元,年均增长9.4%。就项目质量而言,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所积累的低质投资问题集中体现。过去十年工业累计投资总额为1.3万亿,新增工业增加值为1800亿元,投入产出比不足0.2。投资效益过低意味着民间借贷、政府负债和银行贷款收益低,加大了地区金融系统风险,甚至会直接影响地区发展和社会安定。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大,受节能“双控”制约明显。作为成长型资源城市,转型发展如果脱离资源优势,实际上丢掉了适合我们发展的比较优势;如果继续资源的就地转化,必然会增加自身的能源消费。我市已形成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