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列为国家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如何实现煤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底,我国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为主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均打通了工艺流程,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技术、煤制天然气工艺技术实现了工业验证;煤制烯烃技术实现商业化运营,并经受了低油价的考验;煤制乙二醇具备商业化推广应用条件;煤制芳烃技术中试成功,待工业化放大。
全国建成煤制油产能921万吨、煤制烯烃产能812万吨、煤制气51亿立方米、煤制乙二醇产能332万吨。自治区建成煤制油产能124万吨,煤制气17.3亿立方米,煤制烯烃239万吨,煤制乙二醇50万吨。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煤而不依赖煤、立足煤而超越煤,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大型企业,建成投产了一批示范项目,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已形成煤制气产能4亿立方米,煤制油124万吨、煤制精细化学品120万吨、煤制乙二醇30万吨、煤制二甲醚10万吨、煤制烯烃133万吨,延伸甲醇下游制烯烃(稳定轻烃)达154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24万吨。“十三五”期间,我市拟新开工煤制气40亿立方米、煤化油416万吨、煤制烯烃80万吨、煤制二甲醚55万吨、煤制乙二醇90万吨。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十三五”是国家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关键时期,对于我市煤化工产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并可以促动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
(一)挑战方面。一是能源经济形势复杂。低碳化成为世界能源新一轮变革的核心内容。未来电力将成为终端能源消费主体,与其他能源竞争。国家治理大气污染、限制煤炭消费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要素指标明显不足。用水方面,工业可用水指标已基本配置完毕。环境总量指标方面,由于过去基数小,核定指标偏小,加之脱硫、脱硝等减排工程均已完成,工程性减排空间非常有限,今后仅靠自身减量远远无法满足新上项目指标增量,也导致我市“十三五”减排压力巨大。能耗方面,国家已实行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增量“双控”管理,对我市新上项目形成较大制约。三是技术储备亟待加强。煤化工项目技术复杂,一些核心技术正处于试验示范阶段,在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上尚无经验可供借鉴,许多问题仍需要在实践中予以解决。同时,煤化工项目能耗、煤耗、水耗均较高,二氧化碳和“三废”排放较多,均需要在技术上寻求突破。四是煤化工企业融资难。受现行金融体制和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双重制约,部分煤化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资金紧缺,资金链脆弱,成为当前制约煤化工行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机遇方面。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工作,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明确了“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推进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不仅可以增加能源资源战略储备,还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对外谈判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展清洁能源势在必行。从国内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市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这将为我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醇醚燃料等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能源发展方式来看,我国能源资源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这就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仍将是我国能源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国家将继续开展相关试验示范项目。从国家战略布局来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布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中,我市被列入国家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之一,每个示范区“十三五”期间可以新增2000万吨的煤炭转化量。
三、推动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总体思路。坚持技术创新、要素集聚,积极推动煤化工产品产业链延伸、高端化、精细化发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