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希望的田野 丰收的喜悦
发布时间:2022-09-25 19:33:00      作者:刘俊平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大红奎村,农民们抓紧收割糜子,在场面上“熬晌”碾场、扬场;海留树村,玉米开始收割;东海心村,鱼儿肥了。达拉滩已入金秋,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党的一系列兴农富农举措,让农村呈现新面貌。金秋时节,记者在达拉特旗几个乡镇采访,看丰收景象,听农民丰收心声。

  ——吉格斯太镇大红奎村,刘永为在村头场面上“熬晌”碾场、扬场,到处弥散着糜米的芳香。当一堆堆金灿灿的糜米呈现在场面,他流淌着汗珠的脸上挂着微笑。“今年糜米(未脱粒)一斤可以卖到3元,今年种了10多亩,亩产80公斤(无公害),收入5000多元没问题。”刘永为算起了今年的丰收账。

  ——走进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偶尔跳起的鱼,让人深切感受到塘底蕴藏的丰收气息。“我们在他家买鱼好几年了,他家的鱼肉质细腻、口感鲜美,同时也可以出来赏赏美景放松一下。”游客刘燕说。

  “我家养鱼好多年了,年年都有人上门买鱼,很好卖。”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村民王河鱼说。“今年,东海心村养殖水面达2400亩,因为这里紧靠黄河。低密度养殖,保障鱼儿的品质,口感上佳,预计能产出360万斤鱼、虾、蟹。每年到了秋季,都有不少游客前来买鱼,供不应求。”东海心村“两委”委员李军说。

  ——作为“全国种粮大户”,家住白泥井镇海留树村的王五命这几天正忙着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今年玉米长势很好,又是一个丰收年。”王五命乐呵呵地说。

  王五命,土生土长的白泥井镇海留树村人。说起种地,王五命深有感触:“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村里种玉米,那是个牛拉车耕、靠天吃饭的时代,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收成还并不高;后来受益于国家的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土地集中连片,灌溉条件改善,我承包了大量的土地,逐渐开始走规模化经营路子;再后来,我组建了合作社,探索出了社会化服务模式。白泥井土地平整,地理条件优越,我们还组建了农机服务队,开始提供农机服务。”王五命种地30余年,是全旗较早进行规模化种植的农民。

  现在的海留树村完全实现了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相比过去,种地更省力了,收入也增加了。王五命与村里外出打工返乡务农的村民联合起来一起发展规模化养殖,带动周边200多农户400多人一起实现增收致富。

  水泥路、小广场、活动室……走进这一个个“丰收村”,记者看到这些基础设施都已是标配。生活富裕了,大家伙儿的精神生活也一步一个台阶向前走着。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