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经济贡献不断增加
基础地位不断夯实
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全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促进农牧业结构转型发展,农牧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贡献稳步增长,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52.1亿元,比2012年增加10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3.2 %。
农业牧业主导地位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最大限度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2021年,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为57.2:3.3:36.7:1.0:1.8。
农牧业生产能力增强
稳产保供能力实现新跃升
多措并举,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总要求,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压实粮食生产任务、强化技术推广、保障优良品种供应、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等措施,不断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总产量。粮食产量由2012年的140.3万吨提高到2021年的201.0万吨,增加了60.7万吨,增长43.3%,年均增长4.1%。
多元化种植,经济作物产量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使得居民的“菜篮子”更加充实,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2021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到42.9万吨,比2012年增加8.6万吨,单位面积产量达到2413.3公斤/亩;瓜果类产量达到25.9万吨,单位面积瓜果类产量达到2513.0公斤/亩。
优化政策体系,农畜产品供给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及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牛羊扩群增量、实施奶业振兴的惠农惠牧政策,全市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畜牧存栏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全市年末牲畜总头数为912.3万头,较2012年增长21.3%。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
农牧业质量显著提升
农牧业生产环境逐步优化。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推动农业节水灌溉设施使用,全市滴灌技术应用面积达到灌溉面积的70%以上。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在全区率先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6%,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达83.2%,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稳步推进。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着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2021年,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8.5 万千瓦,同比增长2.8%。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6178台,同比增长6.8%;耕整地机械54569台,同比增长1.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
科技驱动作用增强。我市高度重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速农牧业科技创新。开展千名农技人员到乡村行动,整合全市农技人员、产业发展指导员和外聘专家团队,常态化组建农牧科技服务队,助力农牧业增产增效。
产业化步伐更加坚定
龙头企业带动增强
龙头企业持续壮大。2021年,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39家,比2012年增加154家,其中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66家,比2012年增加28家。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工作实现从无到有,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达65个,其中自治区级30个。现有家庭农牧场356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46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491个,带动农牧户21.2万户,产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
品牌效应厚积薄发。全市坚持品牌农业发展战略,引导和促进本土特色优质农畜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被认定为首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及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入选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鄂托克螺旋藻被认定为第二批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及“自治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阿尔巴斯苏木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021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驰名商标5个、自治区级著名商标64个、市级知名商标105个,启动市级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引导鼓励旗区品牌协同发展。
持续增加绿色优质农畜产品供给,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222个。
乡村建设持续推进
农村牧区民生福祉创新高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全面统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深入把脱贫摘帽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群众满意贯穿农村民生工作全过程。2014年,全市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68户24028人,贫困发生率为1.38%;2016年,21个自治区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2017年,唯一的自治区贫困旗杭锦旗脱贫摘帽;2019年底,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零。鄂尔多斯市从整体上消除了区域贫困和绝对贫困,全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
农牧民收入翻番。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2021年全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583元,较2012年的10798元翻了一番多,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十年耕耘拓新篇,粮仓牧场更丰饶。民以食为天,农牧业不仅牵动着老百姓的餐桌,也保障着农牧区的民生,农牧业的长足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展望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稳住“三农三牧”基本盘,不断提高农牧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