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共有耕地279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面积85.86万亩(轻度盐碱地46.6万亩、中度盐碱地26.8万亩、重度盐碱地12.46万亩),占比30.8%,是自治区盐碱化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近年来,达拉特旗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孙绍骋书记“将盐碱地综合利用纳入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一体推进”工作要求,坚持科技驱动、集成创新、多元共治,积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形成了一批区域适宜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
一是以项目实施为重点,全力夯实粮食安全“耕”基。坚持“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建设,统筹规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各类节水灌溉项目和盐碱地改良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引黄灌溉、灌排结合的灌溉系统工程,有效提升耕地地力水平。2019年以来,落实自治区、市级高标准农田和盐碱地改良投资3.99亿元,打造“1个基地+2个示范区”,即建立盐碱地科创示范基地,建成1万亩设施配套、技术集成应用的“核心示范区”和20万亩的地力培肥、品种筛选、治理修复的“示范推广区”。其中,2020年启动实施的2.1万亩盐碱化耕地改良示范项目,采取以“培肥改土排盐”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项目区6500亩弃耕地变为可耕种农田,1.5万亩低产田变为中高产田,耕地单位面积收益显著提升,取得了“双降双提一增长”的效果,即土壤pH降低0.21—0.4个单位,全盐含量降低0.20—0.38个百分点,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5.0%—9.5%,耕地地力水平明显提升,粮食增产率25%左右。2023年全旗粮食产量较2019年增加1.68 亿斤。
二是以平台建设为载体,全力构筑科技攻关“新高地”。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高质量建设集科技创新能力、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一体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2023年,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鄂尔多斯试验站、内蒙古自治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建成落地,在万通科技园区建成全区首个耐盐碱作物智能育种加速器,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探索盐碱地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重要牧草植物精准育种,弥补了种质资源挖掘和复杂性状解析不够、育种手段和技术落后、盐碱地育成品稀少的技术短板,成为全市唯一拥有“国家一自治区一市”三级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科创平台的旗区。
三是以人才科创为引擎,全力写好科技支撑“大文章”。紧抓我市科技新政30条、人才新政30条和达拉特旗人才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围绕“引、育、用、留”关键环节推动人才集聚,跑出盐碱地改良利用“加速度”。依托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平台成功吸引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一批区内外优质科研团队入驻并开展试验示范,与我市“耕地保育人才创新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科技资源,靶向解决盐碱地综合利用“卡脖子”技术难题。目前,累计与7家科研院所、10余个技术团队开展包括《盐碱地快速改良与培肥增碳技术研发》《盐碱地多水源利用与精准调控技术研发》等多项盐碱地治理课题攻关,总结出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模式5套,发布及立项地方标准7项,打造盐碱地万亩示范区3个,申报科技小院3个,研发筛选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等产品7个,引入“暗管排盐”“上膜下秸”“五位一体”“多水源滴灌节水控盐”“生物强化”“快速增碳培肥”“耐盐碱品种筛选推广”等多项技术。
四是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全力攻坚改良利用“新模式”。总结形成轻、中、重不同程度盐碱地治理技术及模式,实现耕层改良后降盐20%以上,盐碱地产能提升10%以上、节水20%以上。以“生物强化技术”为核心的轻度盐碱地治理模式,种植玉米亩均可增产150斤、增收180元;以“快速增碳培肥技术”为核心的中度盐碱地治理模式,土壤有机质提升6%-12%,耕地产能提升20%以上,种植食葵亩均可增产60斤、增收300元;以“旋耕起垄覆膜滴灌精准水盐调控技术”为核心的重度盐碱地治理模式,种植食葵出苗率达到85%以上,亩均可增产200斤、增收400元。示范推广2套以“培肥改土排盐”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分别为“腐熟农家肥+腐植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的中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模式和“暗管排盐+腐熟农家肥+腐植酸+秸秆还田+深松(粉垄)”的重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模式。其中,中度盐碱化耕地改良技术模式因具有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特点,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展示的五大技术模式之一。
五是以多元共治为核心,全力下好综合利用“一盘棋”。按照宜农则农、宜经则经、宜牧则牧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类治理与高效利用相结合,多元推进盐碱化耕地综合改良利用。通过种植向日葵等抗盐碱作物,逐渐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目前各苏木镇沿河一带向日葵种植面积已达10余万亩。探索发展水稻产业,使废弃盐碱地“变身”优质稻田,现全旗盐碱地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万亩,同时探索稻蟹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多收、一地双产.推动发展水产养殖业,全旗盐碱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7万亩,形成了“一村两园”沿河涉水产业带(即以大树湾渔村为载体,打造南美白对虾养殖园区和螃蟹养殖园区两个园区),2023年各类水产品产量5242 吨,产值达到1.26亿元,盐碱地渔业成为沿河地区农牧民收入新的增长极。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在王爱召镇生成永村建成占地186亩的现代数字农业科技产业园,包括智能空中草莓园、智能蔬菜工厂、特色瓜果园、水果玉米加工车间、智能装配式育苗园等设施,实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下一步,达拉特旗将持续探索盐碱化耕地绿色高效、循环利用综合改良利用新路径,紧扣2024年实施的20万亩高标准农田、2万亩国家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和2万亩市级盐碱化耕地治理项目,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新的尝试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