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冒“新”的试验田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培育新质生产力观察
发布时间:2024-05-09 09:08:00      作者:张晓艳 常娜      来源: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阳光正暖,麦苗拔节。

 

 

  

  从三尺讲台到田间地头,从气氛活跃的课堂到验证理论的实训,从专业体系优化重组到专业人才的引育留用,从受制于技术阻隔到打破了创新壁垒……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新质生产力仿若那些拔节的麦苗,葱葱绿绿,一路向阳,生长出蓬勃的模样。
 

 

  

  新型专业集群:抢滩“产业链条”
 

 

  

  2024年,拟立项融合“互联网+”和BIM技术的高职制图课程教学研究、鄂尔多斯地区西瓜小果型自交系选育及数字档案库建设、乳清益生菌种质资源挖掘及其在玫瑰发酵浓浆中的应用等20项科研项目,其中生态环境类科研项目占到11个之多。
 

 

  

  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部委项目5项,自治区级项目87项,市级项目58项,获批专利181项,获奖10余项、3项成果转化、12项入选自治区成果库。在SCI、E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论著40余部……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专业集群和产业链条的深度耦合,是“实践实训室”“科研实验室”与“工厂车间”的无缝对接。
 

 

  

  高职院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底层逻辑是推进专业更新、优化。
 

 

  

  当前,鄂尔多斯市紧扣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任务,搭建了煤制油、煤制气、煤基新材料等多条下游产业链,抓“双碳”战略机遇,打通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培育形成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羊绒纺织、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四个世界级产业”的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纵观内蒙古,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作为全区唯一一家以生态环境命名的高职院校,如何立足学校特色促进学校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我们要紧抓‘双高’建设的利好政策,通过布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最终升级为专而精的职业本科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解决人的问题,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自治区‘五大任务’的落实。”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唐达来说。
 

 

  

  经过几年的“贴地飞行”,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清楚地知道自身的短板在哪里,例如专业设置关联度不高、教学资源共享度低、专业集群效应不突出、专业的品牌力和影响力不足,现有专业结构与鄂尔多斯市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布局、“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错位发展思路不相匹配……
 

 

  

  认清现实,并寻求突破,才是职业类高校的“智慧”之处。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两步并一步,根据学校发展历史、办学优势、学科特色等资源禀赋,根据鄂尔多斯市加快建设“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先行区的战略定位,对照全市18条重点产业链,努力精准打造专业群,加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最大化地提升“长板效应”,以更好地为地方发展发挥基础性战略支撑作用。
 

 

  

  针对“建设先行区、走好新路子”的战略定位开设环境工程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专业;针对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开设种子生产与经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园艺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动物医学等专业;针对新能源重卡产业链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工程专业;针对数字产业链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针对文化旅游产业链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针对航空产业链开设空中乘务专业……一大批精品专业成为学院有效推动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协同”运转的关键“齿轮”。目前,畜牧兽医专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园林、机电专业为国家级实训项目投资基地和自治区级精品专业。
 

 

  

  专业设置重新“洗牌”后,向着集群化加速前行,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正在完成重塑:力争成为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地,“力度”从一个专业辐射到一个行业,链接起一个产业。
 

 

  

  新质能力突破:治理“科创荒漠”
 

 

  

  “你看,麦苗已经一拃多高了,长势非常好,如果收割时候结籽情况和实验室里得到的数据差不多,就说明我们的中试非常成功,可以大面积推广了。”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老师雷红量说,“在我的脚下,曾是泛着白色的碱土。整个春耕期,我都带着学生在达拉特旗、杭锦旗的各个盐碱地试验点上翻土、播种。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雷红量,是通过人才引进入职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的。1996年出生的他,在谈到通过改良种子就能改良盐碱地这一科技成果时,眼眸里满是神采奕奕。
 

 

  

  “我们测算过,每亩地需要种子40斤,而其成本是一亩地多投入4元钱通过改良种子就能实现盐碱地的综合开发。”雷红量说。
 

 

  

  通过在实验室里的数十次培育、记录,今年春天雷红量带着他的学生把这一科研成果首次运用到达拉特旗、杭锦旗的4个试验点中,这些试验点均位于重度盐碱地,学校为他提供了30万元的科研资金。
 

 

  

  如果试验成功,这对鄂尔多斯甚至全球盐碱地改造都是一个“爆炸性”消息。在鄂尔多斯特别是沿黄地区,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而传统的改良土壤每亩地需要在正常种植成本之外,每亩再投入2000元到6000元之间,最终每亩收益却不到2000元。
 

 

  

  种子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聚焦“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通过种子强化技术,制种周期仅为一年,就可以让种子获得耐盐碱特性,这样实现了盐碱地改良的成本降低,且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多赢的效果。这对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好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守好北疆“粮仓”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盐碱地上种出富硒小麦、向日葵,用玉米芯培育富硒蘑菇,无土栽培草莓……雷红量团队正在将科研技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力。
 

 

  

  雷红量能拒绝许多高薪优待而选择留在学院,并且心无旁骛地一头“扎”在实验室里,说到底,是因为这里引育留用并举的人才创新生态。
 

 

  

  曾经,职业院校在科创上并不占“便宜”,人才留不住,科研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被称为“科创荒漠”。
 

 

  

  如何补上这个“Bug”?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苦练“内功”,把加大人才科创和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学院基本配置而“打包”推进。
 

 

  

  学院紧抓鄂尔多斯市打造中国西部一流人才高地的契机,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优化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探索构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大师+团队”等人才梯队建设模式。拥有博士8名、硕士136名,高级职称的教师115名,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双师型”教师91名,一批人才入列自治区草原英才、鄂尔多斯草原英才、鄂尔多斯市青年英才,组建教科研团队15支,50人次入选市级以上专家人才库。
 

 

  

  “在这里,我有了专心搞产品研发的空间和平台,氛围好、条件好,我们正在进行螺旋藻的深加工和产品延伸方面的研究,打通从食品到医药领域的堵点,推动我们的螺旋藻产业实现价值倍增。”生物技术系副主任王志忠博士说。
 

 

  

  在被学院“抢”来之前,他一直在中国最大的螺旋藻产地——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工作,研究方向是高适应性螺旋藻种的选育和螺旋藻下游产品的开发,在行业内颇有建树。
 

 

  

  同时,学院借力发力、借船出海,强化创新生态涵育的“朋友圈”,构建多元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和创新研究高地,牵引一批课题、师生、平台和成果,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地和新质生产力的发源地。例如,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围绕共建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创新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取得科研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到2026年底,将协助环境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升格为职业本科专业。到2030年底,协助学院整体建成职业本科院校。
 

 

  

  目标一旦明晰,剩下的便是向着目标一往无前。
 

 

  

  新动跨界合作:成就“热辣滚烫”
 

 

  

  职业学校很难?各专业发展不均衡,招生不均衡,部分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滞后,招生困难、办学成本高,不仅是社会的“通识”,也是整个职业教育的“桎梏”。
 

 

  

  今年春节一过,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与鄂尔多斯市空港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委培协议,遴选30名优秀学生组成空中乘务专业订单班,委培期3年,并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
 

 

  

  好多人被“慕了”,这意味着同学们一入学就没了后顾之忧。
 

 

  

  “入学”即“入职”,治愈着一个社会群体,缓解了很多家庭的焦虑。
 

 

  

  不好就业,一直钳制着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也不例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怎么“融”,“融”的动力在哪里?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长处,并发挥出来,成为受益终身的技能,是我们学院一直坚持的育人原则。”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科技服务中心负责人马丽杰说。
 

 

  

  早在 2016年,博士学成归来的马丽杰带头成立了学院首个博士工作站,随后成立植物病理学团队,2019年投用了植物病原微生物监测与防治中心。“作为我市唯一涉农高职院校,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学生骨干作为科研助手,他们真正要为农牧民解决问题。”
 

 

  

  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发挥面向产业、服务产业的类型教育比较优势,不断推进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力量的“跨界合作”,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搭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产科教协同平台,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鼓励地方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其中。
 

 

  

  例如,围绕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数字助力乡村振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大课题,学院一手优化政产学研用贯通机制,联通各方共同围绕国家战略性科技选题“同题共答”“揭榜挂帅”;一手开展“订单班”“委培班”“冠名班”培养,打通学、用之间的壁垒。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00余名,各类实验实训室95个,可以满足学生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习需求。与鄂尔多斯集团、鄂尔多斯空港实业有限公司、内蒙古晶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奇瑞汽车集团、京东方集团、鄂尔多斯市中小企业联合会等188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参与订单培养合作企业26家,建设校外实训基地50处。先后培养了上千名高技能人才,学生就业率一直稳步提升,基本能够实现高质量就业。
 

 

  

  据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马利军介绍,2024年单招计划的24个专业全部招满。“家长对学院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很大原因源于学生能学有所用,以及良好的就业渠道。”他说。
 

 

  

  小到每个学生,大到整座学院,处处“新”意无限,处处“热辣滚烫”。成绩单上的每一个“√”,都彰显了对新质生产力的渴望;每一双渴望的眼神,都是年轻一代对大时代的期许。
 

 

  

  这是一片“青苗”正旺的“试验田”,壮志满怀,“丰景”在望。当选择这里不再是许多孩子的无奈,当就职于这里成为实现科创人生的更好机会,当“0—1”的原始创新转化为“1—10”的应用研究以及“10—无限”的科创成果转化,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已经转向新赛道,向着新质生产力的未来一路拼搏奋进……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