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鄂尔多斯又一次让教师站在聚光灯下。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鄂尔多斯对全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十佳校园长、优秀教育工作者、尊师重教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表彰大会鄂尔多斯还设立了“教育终身成就奖”。
这是一座城给予教师的最高礼遇。
古有束脩之礼,今有表彰之仪。
这是鄂尔多斯持续激发师生成长动力的有力实践,是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最生动的注脚,更是营造崇文重教氛围的鲜活镜像。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鄂尔多斯教育已经成为承载老百姓幸福感的一块金字招牌,也为鄂尔多斯从西北小城走向温暖世界之城提供了强力支撑。
(二)
师者,“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好老师之于学生不仅有传道授业解惑之恩,更有指引人生方向之情,好老师不仅决定成绩,更能影响人生,值得至高礼遇。
对“好老师”“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鄂尔多斯有心有行。
有好老师,才能有好教育。
早在2021年,新华社发文:“年薪60万!网友:‘蒙K’要和深圳抢老师了?”引发全网关注,而这只是鄂尔多斯用真金白银蓄力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切面。
出台招引优秀教学教研人才实施办法、推出尊师重教“七项措施”、实施校园长“强击计划”、推进师生减负关爱工程、提供颜值与实用并存的教师公寓、前往全国各地高薪纳才……鄂尔多斯厚植文化沃土,致力于教师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共促共进,礼遇教师、崇文重教在这座城市蔚然成风。
从衣食住行到家庭生活无所不包,教育早已成为鄂尔多斯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民生支出。
目前,鄂尔多斯拥有特级教师61名,自治区学科带头人69名。近十年,共引进优秀教学教研人才17582人。其中,博士22名,硕士2163名。
鄂尔多斯不断打破“天花板”,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育等方面加足马力,正在全力建设国家西部教育强市。
让“拥有好老师人生之幸”的感动在暖城成为常态。
(三)
引进好老师,建成好学校,是鄂尔多斯坚守的长期主义。
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
相比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教育也许是决定城市竞争力更为基本的逻辑。
近年来,鄂尔多斯教育全面开花,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位居全区第一;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通过国家评估;高考一本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600分以上人数均居全区第一;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区域;入选自治区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首批市域产教融合体试点城市;2021年、2022年,东胜区和康巴什区先后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
“孩子在鄂尔多斯读书,可以用安心和放心两个词语来概括。”鄂尔多斯第一中学家长代表赵建国说,感恩这片教育热土。
赵建国与妻子都是陕西人,冲着鄂尔多斯西部教育强市这张闪亮的名片,他们一家坚定选择留在鄂尔多斯发展。
教育“引流”被视为反映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因好学校而选择鄂尔多斯的新增人口越来越多。
随着区域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层次人才从“候鸟”变为“留鸟”。
“好学校”效应正在悄然改变鄂尔多斯。
(四)
教育眼光即城市发展的眼光。
城市礼遇教师,更透视出一种来自内部的“原动力”——改革创新之精神。
改革让好的教育生态逐渐成形。
早在2010年,鄂尔多斯市全部九个旗区已实现12年免费教育,从小学、初中至高中全部免费。
进入新时代,鄂尔多斯再次用超前眼光破解教育新命题,不断推动教育综合改革。
从建成覆盖所有教学点的“万兆到旗、千兆入校”教育城域网,保障数字化赋能教育的优质均衡;到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形成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再到在全区率先成立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起包括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在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鄂尔多斯持续擦亮教育金字招牌。
如果说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是为教育发展下好先手棋,那么教育公平则是最优教育生态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鄂尔多斯始终端好教育“公平秤”。2023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8.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3%,集团化办学覆盖率56.5%,小规模学校结对率100%,基础教育质量稳居自治区第一方阵。
“让每个家门口都有好学校”,成为鄂尔多斯最响亮的“招生简章”。
好老师涌现,好学校崛起,好教育生态圈不断扩大,在鄂尔多斯,一座城市给予教师最高礼遇,不止在今天。
优教暖城,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