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杭锦旗锡尼镇阿门其日格村鸡文化产业园国鸡文化展厅,一场栩栩如生的“国鸡展”映入眼帘。
“鸡是远古先民最早驯养的家禽,也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数千年来,鸡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文艺作品,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国鸡文化展厅里,阿门其日格村党支部书记张冬正“变身”解说员,为食客们讲解国鸡文化。
阿门其日格村,不仅有全市独一无二的国鸡文化展厅,还有蓬勃发展的鸡产业,鸡在这里不仅是美食,也是文化、更是希望。
“国鸡文化展厅从建设到开放参观,它的文化价值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张冬说,阿门其日格村以鸡文化赋能鸡产业发展,成为推动村民生财致富的“金钵钵”,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子的发展动能。
去阿门其日格村“吃鸡”,是周边很多人的“舌尖之约”。阿门其红公鸡,已经成了当地一块地道的美食“金字招牌”。
阿门其红公鸡之所以能成为大众餐桌上的“新宠”,不仅得益于阿门其日格村林地覆盖率高、林下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是村党支部对产业精准定位后的直接效应。
2018年,阿门其日格村党支部经多方考察,认定了发展鸡产业,便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倾力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注册了“蒙御阿门其红公鸡”“草原爵鸡”“阿门其红公鸡”3个商标,探索“网店+实体体验店”的销售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品牌推广,并深入挖掘几千年的鸡文化精髓,建成了阿门其红公鸡文化产业园。
2022年,村民张子俊养了2000多只阿门其红公鸡。“我们这里的公鸡每天在林子里面‘健步走’,保证了充足的运动量,毛色鲜艳、肉质好,深受顾客喜爱,平均一只鸡可卖150元,供不应求。”张子俊说。去年,他家除去工人工资,纯收入十几万元,今年打算养3000只阿门其红公鸡。
随着养殖户数量的不断增多,产值也日益增加。2022年,全村出栏阿门其红公鸡3万只,产值230余万元。为了鼓励村民继续扩大阿门其红公鸡养殖数量,今年,阿门其日格村决定对养殖数量超过一百只的养殖户进行补贴,每只鸡补贴10元。
“我们以挖掘文化、培育品牌为抓手,全力打造阿门其红公鸡文化产业园,并将其确定为锡尼镇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全镇乡村振兴的产业链。”锡尼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柴国芸说。下一步,镇里将支持阿门其日格村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养殖、标准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红公鸡产业链,让“阿门其红公鸡”品牌更响亮,促进农户持续增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手记:
阿门其日格村通过以鸡文化赋能鸡产业发展,打造了集生产、加工、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亮出自身特色的新路子,让一只鸡产生了“涟漪效应”。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才能激发持久活力。其实在鄂尔多斯广袤的农牧区,还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和资源优势,但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转化。只要我们勤动脑子、找对路子,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通过独特的文化创意,推动文化链和产业链环环相扣,培育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必能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释放产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