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栉风沐雨,凝聚科技智慧。十年春华秋实,创新力量磅礴。十年辛勤耕耘,成果接连涌现。十年不息探索,激发未来动能。
解码十年创新路,鄂尔多斯梦想不息、脚步不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落实“科技兴蒙”行动,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使得科技创新“关键变量”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顶格谋划高位推动
科技创新实力跃上新台阶
以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动科技创新。全力推动我市进入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高规格成立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高标准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特别是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署名文章中指出“搞科技创新必须勇于出硬招、舍得下血本”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密集研究部署科技工作,要求科技工作进一步拔高目标,再发力、再升温、再突破。以前所未有政策力度推动科技创新。率先出台《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实施方案》(“科技新政30条”),多项政策支持力度走在全国、自治区前列。科技、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出台24项配套办法,构建起了“1+N”政策体系。以前所未有投入强度推动科技创新。制定研发投入攻坚方案,建立财政科技投入刚性增长机制。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8.17亿元,其中市本级5.4亿元。2022年,预算9.79亿元,增长19.8%,其中市本级6.2亿元,增长15.2%。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设立30亿元规模科技创新基金。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22年1至7月,规上企业研发费用突破30亿元,达到31.9亿元,同比增长76%。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1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中,我市综合排名跃进前100位。
深入推动“双链”融合
科技支撑发展形成新态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把科技项目集中布局到重点产业上。2020年以来,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465项,支持资金8.9亿元,其中重大专项194项,支持资金6.6亿元。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医疗卫生等领域“揭榜挂帅”项目6项,支持资金4392万元;争取首批自治区“双碳”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4项,占自治区1/3,获资5000万元。实施科技惠民项目20项,在生态、卫健、教育文化等领域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球首套万吨级二氧化碳制芳烃工业试验等标志性项目顺利推进,黄河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等一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发布全球首个“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打造远景、协鑫零碳产业园,推动零碳产业技术示范应用。
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2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3项;2021年到2022年6月,专利授权量增加5821件,相当于“十三五”总量的43%,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92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创新主体地位实现新提升
率先开展“三清零”行动。2021年,117家企业实现“三清零”,通过“三清零”行动带动,2022年上半年,全市规上企业投入研发达到31.9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6.8%,高于自治区平均增速31.2个百分点,占自治区研发费用总额的31.6%。研发费用总量继续位列自治区首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2022年,77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专家评审,预计总数达到20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78家,较2021年增长63%。“科技新政30条”的政策效应明显释放。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自治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全面落实企业税惠政策。2021年,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211户,同比增长21%,加计扣除总额15.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13.61亿元,同比增长76.5%。
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科技合作和人才引进取得新进展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启动实施《鄂尔多斯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推动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升级自治区级高新区工作。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获批自治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1家。高位谋划布局重大科创平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启动运行,启动鄂尔多斯实验室、北京怀柔实验室鄂尔多斯实证基地,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建设。 积极推动“双碳”科技创新综合示范,制定《鄂尔多斯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实施方案》。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与清华、北大合作实施17个科研项目。加速推进碳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实验室、矿鸿工业互联创新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引进支持金之均、欧阳明高等8个院士团队在我市开展科技创新;聘请何满潮、欧阳明高等6位院士专家担任政府科技顾问;累计引进国外高端人才6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79人,入选国家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
大力推动管理创新
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
改革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在自治区率先制定备案管理办法和支持政策,从市政府主导、旗区和市直园区主导、企业主导三个层面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等7家新型研发机构获得备案,首批支持资金7000余万元。通过创新联合体新机制汇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力量,支持企业牵头成立高效晶硅太阳电池技术研究创新联合体等4个联合体,合作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大力推动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修订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出台专项资金和资金后补助管理办法。坚持目标导向改革科技计划,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积极探索定向委托、“揭榜挂帅”“包干制”等立项和经费使用方式。推动项目规划、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相分离,组建项目管理机构。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各工业园区设立人才科技局,强化创新管理和服务职能。
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科技服务呈现新风貌
2021年,我市在深圳举办为期21天的专题研修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能力。将今年确定为“科技政策落地年”,举办巡回宣讲和线上培训20余场。开展“政策敲门找企业”活动,编印科技惠企政策汇编、指引等,进行“一对一”辅导,促进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成立了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开展维权援助,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打造“百嘎丽科普开讲了”宣传品牌,举办“科技活动周”、中小学生生态科技夏令营等科普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建立工作站10个,选派科技特派员481人,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选聘企业科技特派员194人,帮助企业落实政策、开展创新。帮助科技型企业找订单,开展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云展览。组织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营造良好“双创”氛围。持续加大媒体宣传,讲好创新故事,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在创新之潮奔涌的新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下一步,我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向科技要质量,向人才要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打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全力以赴推动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提升显示度,拼出贡献度,为加快建设实力、活力、绿色、宜居、幸福鄂尔多斯供能续航,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