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擎生态优先大旗,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追求,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向绿色转型发展的目标吹响集结号,奏响了绿色发展的最强主旋律。
能源产业华丽蝶变 绿色能源如日方升
鄂尔多斯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原煤生产地级市,每年供应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煤炭、四分之一的天然气,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承担着绿色转型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的转型发展,特别是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和持续推进,鄂尔多斯打出组合拳、下好一盘棋,让“黑金”生绿,让产业变“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鲜明,能源产业呈现新的发展格局。
能源产能跃上台阶。能源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增加。鄂尔多斯市紧抓机遇,以“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各项能源政策。全力打造国家能源输出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国家现代能源技术集成基地和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基地。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能源生产规模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绿色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正在建立完善。2021年,鄂尔多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达到6.7亿吨,较2012年增加了3000万吨。煤炭产量不断攀升的同时,煤炭开采也不断走向高端智能化,机械化综采率、洗选率、资源回采率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智能化煤矿65处。在输煤通道方面,全市已建成包神、包西、东乌、巴准、准东和呼准鄂13条输煤通道,设计输煤能力8亿吨以上。
传统能源脱胎换骨。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积极升级改造传统能源,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黑色能源向绿色能源、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积极推动能源产业布局全面“绿色洗牌”。坚持以清洁化为导向,推动煤电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煤电组合、煤电一体化,加快电力外送通道配套电源点建设。进一步实现“让煤从空中走”,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火力发电量突破1235.2亿千瓦时,较2012年增长了1.2倍。火力发电量飞速增长的同时积极推动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和配套坑口电源点建设,蒙西至晋中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启动送电,山能盛鲁电厂建成,上海庙至山东电力外送通道配套新能源基地正在建设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紧紧抓住国家一系列对新能源的支持和鼓励政策,推进清洁电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现绿色发展。新能源发电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华丽嬗变,截至2021年,已形成新能源装机337.8万千瓦,其中风电44.5万千瓦、光伏发电287.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较2012年增加了300多万千瓦。2021年随着中国“双碳”元年的来临,鄂尔多斯积极聚焦落实“双碳”目标,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发展,获批建设7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二期、天骄绿能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新增新能源装机100.8万千瓦,举办首届零碳产业峰会。能源产业实现了从“含金量”向“含绿量”提升。
绿色能源经济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市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生态建设的全面推进,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能源消费向低碳化、清洁化、优质化方向发展,鄂尔多斯引进实施了一大批煤炭精深加工、转化增值项目,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瓶颈。2021年,鄂尔多斯市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21%,较2012年提升了10.8个百分点,实现了“煤循环走”。2021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较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化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大力实施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热电联产等节能重点工程,不断挖掘节能潜力,加工转换效率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由2012年的65.8%提高至2021年的69.9%。
同时,积极落地建成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和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聚焦零碳电力、电池与储能、绿色制氢、原料燃料与工业替代等,开展替碳、固碳和零碳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实现碳排放和能耗指标可跟踪、可分析,打造绿色低碳技术供给与集成应用高地,推动鄂尔多斯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
守好生态保护防线 绿色嬗变托起民生
积尺寸之功,方能成千秋之利。鄂尔多斯已经实现从贫瘠荒芜到绿色重生、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黄沙蔽日到天朗气清的华丽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 鄂尔多斯更是开启了绿色发展新征程。
“绿色变革”创造“鄂尔多斯绿色生态模式”。沙地生态修复治理是鄂尔多斯生态治理永恒的主题。经过一代代鄂尔多斯人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运用产业化的理念治沙,造就了个体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现实和长远的效益共赢,在“生态治沙、生态绿沙和生态富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创造了沙漠地区的“绿色发展样本”,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良方”,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人与沙漠和谐共处。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2014年被联合国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2018年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的样板和典范,鄂尔多斯人民用实践中摸索升华的荒漠化治理理念实现了浩瀚沙漠的绿色蝶变。截至2021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2381.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7.4%,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
“沙漠风景”彰显“鄂尔多斯绿色智慧”。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绿色发展必须有生态资源作支撑。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鄂尔多斯时刻铭记、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新路的实践中,将建设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定力、转换成金山银山的智慧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国最大的沙漠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达拉特沙漠光伏基地,年发电量可达20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60万吨、粉尘35万吨,同步实施生态建设4.8万亩,套种红枣经济林约2.4万亩、中草药约1.2万亩,有效固沙辐射面积可达10万亩,建立了光伏立体治沙的有效模式。建立了200多个荒漠化治理示范区,衍生了30多个生态产业化基地。全市已基本展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好形势和多赢局面,绿水青山这张“靓丽名片”愈加闪亮。
环境治理展现“绿色发展惠民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治理防治和生态保护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和重视,鄂尔多斯生态环境由“先天不足”迈向“后天殷实”,始终坚持绿化与美化结合、造林与造景并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截至2021年,在城市核心区和人口聚居区集中建成伊克昭公园、婚礼文化公园、母亲公园等各类公园156个,较2012年增加了56个;建成园林绿地面积20373公顷,较2012年增加了4102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3%,较2012年增长了4.42个百分点;污水处理率98.73%,较2012年提升了5.51个百分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鄂尔多斯群众幸福生活的标准配置。“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等诸多殊荣接踵而至。
“绿色延伸”凸显生态红利。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紧抓机遇,大力发展沙漠经济和全域旅游,推动多个景区成为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银肯塔拉、响沙湾、恩格贝、巴图湾、七星湖、风水梁等47家A级旅游景区,较2012年增加了4家,形成了人、景、城市相互融合的具有丰富景致与文化内涵的高端旅游目的地。2021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750万人次,较2012年增加了115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0.3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204.9亿元。从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从景点观光到全域旅游,鄂尔多斯实现了从“卖黑金”到“卖风景”的华丽蜕变,蹚出了一条兼顾生态与发展的绿色之路。
10年流金岁月,10年薪火相传。岁月如歌,俯瞰鄂尔多斯版图,一抹耀眼的“鄂尔多斯绿”勾勒出黄土高原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的生动图景,这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展望锦绣前程,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坚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鄂尔多斯儿女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继续为鄂尔多斯能源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再铸新的辉煌。 (市统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