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勾勒着记忆的坐标,镌刻着奋斗的年轮。
非凡十年,春华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时代的聚光灯投射,鄂尔多斯发展步履铿锵,“跨栏”姿态清晰可见——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305.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15.7亿元;人均GDP从2012年的11.5万元跃升至2021年的21.8万元;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1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3.2%;202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839.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年均增长5.7%;202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89.4亿元,年均增长5.9%……
每一次抵达,都是一篇宏大的叙事。宝剑锋从磨砺出,十年辛苦不寻常。如今,鄂尔多斯这列“高速列车”,正乘风前行、阔步而歌,当好全区经济发展稳的“压舱石”、进的“排头兵”,书写更为瞩目的“发展版本”。
见闻一:源牧场的“种子选手”
要说“羊”界“大佬”,阿尔巴斯绒山羊必须榜上有名。大家熟知的“1436”品牌,就源自阿尔巴斯绒山羊。
“不是每一种羊绒,都能成为‘1436’”。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原料公司副经理兼牧场建设经理马伟说。
马伟“科普”了一下:“平均细度达到14.5微米以下,同时长度长于36毫米的羊绒才能成为其原料。在我们羊绒收储中心,只有纯种阿尔巴斯绒山羊才能达到如此高标准。”
“羊毛出在羊身上”。追根溯源,要攀上“1436”的山巅,就得从“根部”做起。这个“根部”就是“种子”,优异种质资源无疑是品牌之基,也是不变的“王道”。
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当然深谙其“道”。虽然在业内已属“头部”,但一直在更新“配置”。
马伟带领记者走进了占地5000亩、投资5000万元打造的示范牧场——鄂尔多斯·源牧场。源牧场,内涵即有保种护源之义。
整个牧场的设计充满“生态感”。比如,以人行木栈道取代水泥路,减少对草地的不可逆损坏。再比如,养殖牛、马、兔子等绒山羊的友好邻居,丰富牧场生物多样性等等。
羊好,羊绒才好。牧场开发了智能化、绿色化、“羊性”化养殖方式。如禁牧期间,绒山羊的“住所”设有淋浴房、卧室、产房,以及户外活动小院。高温天气,这些“尊贵”的纯种阿尔巴斯绒山羊的温控饮水机里还专配了下火的“凉茶”,这待遇“没谁了”。
“花5000万元打造示范牧场,肯定不指望这几百只羊赚钱。”在马伟的描述中,“示范”只是一个圆心,企业追求的,是一个半径不断扩大、视野更为广阔的世界。
马伟很有信心:“作为企业,我们的目标是与政府携手,打造世界第一绒山羊品系、世界第一绒山羊科研基地,建立我国最大的阿尔巴斯绒山羊种源基地和养殖培训服务中心,通过设立优质优价羊绒收储中心和牧企联结中心示范基地,走出一条标准化、高效化、高回报的绒山羊养殖之路。”
品种决定品质,品质铸就品牌,品牌塑造价值。据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发布,鄂尔多斯品牌以1506.75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列品牌价值总榜第51位,连续16年蝉联纺织服装行业第一。
优异种质资源是其用之不竭的“元气”。透过“羊”界“大佬”的自我刷新,我们能够直视到企业的“目光”。而这,亦是鄂尔多斯实施一产重塑、推动农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方向。
“种子选手”尚且如此努力,更何况那些一直想成为“种子选手”的。在鄂尔多斯农牧业领域,大家都在蓄积势力、释放能力,广阔沃野未来可期。
见闻二:一块煤的“变形记”
金秋时节,走进久泰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聚丙烯自动包装车间里,4条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白色的聚丙烯颗粒被打包入库,即将发往下游客户手中。
很难想象,这晶莹剔透的白色聚丙烯颗粒竟是黑黝黝的煤炭变化而来。
煤,是黑色的“金子”。是“金子”,就要让它发光。“双碳”目标下,“黑金”的变局孕育着无数惊喜。
把低成本的劣质粉煤送进生产线,“一键启动”,经过煤催化气化和煤加氢气化,就能生产出天然气、甲烷、芳烃油品等,实现煤制油、煤制气的“一次直接转化”——这是发生在新能能源有限公司的“神奇变化”。
“我们自主研发的煤催化气化和煤加氢气化技术,可谓是煤制天然气国内技术的‘天花板’。”新能能源有限公司企业催化气化中心主任武恒自豪地说。
“煤催化气化和煤加氢气化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不挑煤’,用成本低的2.2吨劣质粉煤可生产1000立方米天然气。而且其附属产品甲烷、油品等都可获利,1吨煤的油品转化率为3%,33吨煤可转化一吨粗芘,价格是20万元。”武恒进一步介绍,煤催化气化技术可降低成本14%,能源转化效率提高约10%,降本增效一举两得。
在鄂尔多斯,“煤”的“变形”无处不在。这些,都只是小小的剖面。鄂尔多斯充分发挥煤炭产业“压舱石”作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打造从“一块煤”到高端化工品的产业链,实现煤炭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
既然我们无法避开“煤”的话题,那就让这块“煤”花式上演“变形记”,为我们淬炼“真金”吧。
见闻三:“IP”很亮眼
“每次回来都有新变化,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每年暑假,张丽雪都要回康巴什“打卡”。定居外地多年,每一次回乡,就像“洗眼”一样。去年夏天,他们“马上游城”;今年夏天,他们星空露营,“每年都有可‘解锁’的姿势。”
“这座城市很美,有自己的文化色彩,就像一首诗。我们在城市中轴线上骑着马,走着走着就到了‘远方’。”短视频创作达人“冰蛋”这样评价康巴什。
“诗和远方”不在别处,脚下即是风景。
近年来,康巴什区以“网红城市”新模式,赋能城市发展,塑造顶流城市IP,成功打造了“牡丹文化节”“星空马拉松”等品牌文旅活动,圆满举办了全域旅游创意设计大奖赛、全国短视频创作者大会等大型创意活动,陆续建成水舞音乐喷泉、草原丝路康镇、城市帐篷营地等网红打卡点。
在社交网络,康巴什自带“流量”,“鬼”也被冠以“王”字旁,成为“瑰”。
比如,今年7月1日,“‘喜迎党的二十大 唱响瑰丽康巴什’哈达湾里庆七一”专场演出绚丽上演,“新华社现场云”“奔腾融媒客户端”等进行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网红城市”康巴什的活力与精彩全景绽放。
再比如,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同样的地点,“情满中秋月 礼赞教师恩”无人机表演和焰火秀在康巴什区乌兰木伦湖区惊艳上演,现场500架无人机组成的编队腾空而起,引爆全场激情,朋友圈瞬间刷屏。
“IP”很亮眼,“网红效应”很足,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
但你要知道,康巴什是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区。它,也只是鄂尔多斯众多旅游区中的一个。“IP”,是会“传染”的。草原、黄河、沙漠等等,都可以是“传染”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