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毒贩、斩毒魔是他们的主战场;断通道、打源头,他们的脚步遍布全国各地。禁毒路上,他们高擎禁毒长剑,坚毅面对邪恶和危险,勇做“刀尖上的舞者”,用忠诚刻写赫赫战绩,用生命捍卫一方平安。他们就是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达拉特旗公安局禁毒大队。
这支基层禁毒大队仅有16名警力,然而,就是这支小小的队伍却创造了自治区乃至全国缉毒战线多个“纪录”,涌现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苏玉平、“全国二级英雄模范”薛世强等英模典型,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4人荣立一等功、11人荣立二等功、22人荣立三等功……荣誉背后是一个个斩除毒魔的英勇故事。
“毒贩开车交易时从不熄火,看见警察,就没命地驾车逃窜,企图冲开围堵,有时甚至直接撞向缉毒民警!大队的警车一年要被撞坏好几辆,车身上的每一处撞痕、每一道断口,都记录着他们一起出生入死的每一个片刻。”辅警张慧说。
2016年8月,经过四个多月的摸排,大队锁定一个从福建到内蒙古的制贩毒通道。收网在即,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嫌疑车辆趁着夜色窜入高速公路,在车流中忽快忽慢、左右穿插。侦查员判断,这并不是嫌疑人发现被跟踪,而是吸食毒品后的疯狂举动。此时,交通流量大,贸然行动很可能刺激毒贩,后果不堪设想!队员们驾车前后掩护、彻夜追踪。黎明将至,嫌疑车辆突然在一个出口附近打了转向,苏玉平大喊:“不好!他们要改道,立即抓捕!”民警果断超车、横停匝道。意识到情况不妙的毒贩猛地开车撞过来,只听“嘭!”的一声,警车险些被撞翻。嫌疑车辆紧接着一个倒车,又加大马力冲了过来,千钧一发之际,增援车“顶”了上来。穷途末路的毒贩跳车四散逃窜,队员们紧追不舍。混乱中,听到一声枪响。“枪!他们有枪!”薛世强一个箭步冲过去,拼命锁住毒贩拿枪的手臂,苏玉平和战友们也一起扑了上去,把毒贩死死压在身下,夺下手中的枪支。激战中,队员们个个挂彩,薛世强的手指甲整个儿被搓掉,鲜血直流。后来,他们在收缴的手枪中发现了那枚“卡壳”的子弹!
有人问薛世强:你不怕吗?他说:怕!怎么能不怕呢?当时毒贩的枪瞄准的是正在冲上来的苏玉平,我慢一步,我的战友可能就倒下了。
对于大队的民警辅警来说,生死,是考验;压力,更难熬。他们不仅要经历缉捕毒贩的危险,还要面对控制吸毒者的危险!吸毒人员是艾滋病毒易感人群,这些人随身携带针头、折叠刀、钢钉等物,在抓捕时,以自伤自残疯狂对峙,民警受伤感染的风险极大。
一次,大队民警在抓捕一名嫌疑人时,苏玉平带头冲了上去,嫌疑人发了疯一样与我们撕扯,胡抓乱咬,苏玉平的前臂被生生撕下一块皮。
将嫌疑人送押检测时,战友们才知道此人是艾滋病毒携带者。苏玉平立刻赶往医院做检测,医生告诉他,虽然检测结果显示是阴性,但因为有潜伏期,还要3个月以后再测。苏玉平脑袋“嗡”的一声:在与犯罪分子真刀真枪的厮杀了这么多年,流血,甚至牺牲,他都没怕过。然而,这回却沉默了,他没敢告诉家人,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他说,那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3个月……
枪战、撞车,生死一线,艾滋病毒、人身威胁,如影随形。这不是电影,是达拉特旗公安机关禁毒大队缉毒警察最真实的日常。
毒品迭代更新快,禁毒工作挑战不断。
2017年10月,一种被称为“戒毒药”的胶囊在吸毒人群中流行,这一波儿究竟是“毒”?还是“药”?毒情诡异,触动了大队民警敏感的神经。他们立即展开了深入调查,经检测确定,所谓“戒毒药”竟然是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这新型毒品首次出现在我们这个西北边远小镇,究竟是偶然,还是贩吸成网? 缉毒民警从缴获的5粒胶囊入手,以案巡线,连续奋战三个多月,辗转四省八市,累计行程近十万公里,成功破获了全国第一起制贩吸新精神活性物质案件,也是一次性缴获毒资最多的案件。
禁毒工作不仅有刀光剑影,也有铁血柔情。
一次,抓获了一个“以儿童为掩护”的贩毒团伙,开始,毒贩对抗审讯、一言不发,民警不仅要和毒贩斗智斗勇,还要照顾毒贩3个不满4周岁的孩子。毒贩可憎,但孩子无辜。女队员主动当起了“临时妈妈”,办公室成了“托儿所”,这个做饭,那个买玩具。苏玲大姐更是撇开自己的家,留在单位照顾3个孩子,每天早上5点起床,骑自行车来回半个多钟头,就想让孩子们喝上一口新鲜的牛奶。
有一天,一个叫“阿火”的孩子深夜高烧,苏玲抱着小“阿火”跑到医院,彻夜守着,悉心照顾。直到出院,医生还以为她们是母子。两个月后,孩子们要被送往福利院,离别时抱着我们难舍难分。看着3个稚嫩的背影远离而去,苏玲大姐再也绷不住哭出了声,民警心里都明白:按照法律,这些孩子的父母是要判处死刑的,3个孩子真的成孤儿了。
毒品危害社会,禁毒利剑时刻高悬。达拉特旗公安局禁毒大队缉毒民警行于刀尖、出生入死,只因为他们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勇敢守护好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