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今天又是你值班?”“是啊张阿姨,您今天气色真不错,坐下稍等,待会儿就给您做!”在乌审旗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护士王丹丹正与患者热情地打着招呼。
上床、开机、接液、上机……4个小时后,血透顺利做完。“周末愉快,咱们下周见。”送走张阿姨,王丹丹还没来得及休息,又开始为下一位患者做血透准备。
“血液透析室的病人几乎都是尿毒症患者,为维持生命,他们需要每周进行两至三次的血液透析,慢慢的,我们和患者间也熟络了起来。”王丹丹说到。
血液透析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医护人员精神保持高度紧张,不仅要时刻观察仪器运转状态和患者的生命体征,还要随时准备处置透析过程中的突发状况。一天下来,纵是年轻的王丹丹也有些吃不消。
一个班组的任务结束,王丹丹坐了下来。得知记者来意后,她拿起水杯咕咚咚喝了几口水,讲起了她的“援沪”故事。
1990年出生的王丹丹,性格热情开朗,工作认真负责,护理学专业毕业的她,在护士的岗位上工作已近10年。
4月份,上海疫情形势突然严峻起来,看着每天不断新增的确诊病例,王丹丹同所有人一样,心中满是焦虑。4月24日晚,医院发布了关于支援上海的通知,王丹丹说服家人,主动请缨加入支援队伍,成为内蒙古援沪医疗队的一员。
4月26日抵沪当晚,医疗队就马不停蹄开始紧急培训,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经过严格的防护培训与各项准备工作后,王丹丹于4月29日随队进驻上海浦东张江合庆方舱医院,投入到紧张的抗疫工作中。
第一次走上抗疫最前线,说不紧张是假话。“我们的自我防护很到位,并不是很担心被感染。更多的,是怕护理不好患者,毕竟是他们在忍受病痛。”说到这里,王丹丹眼眶泛红。
在医院里,医护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白”。每当有患者在身边呼唤“大白”,王丹丹便会停住脚步,耐心倾听患者诉求。量血压、测体温、送汤药……“护理工作虽然繁琐,但每帮到一次患者,我就会很高兴,干劲儿也更足了。”王丹丹面露微笑。
“治病更要医心,长时间的隔离救治很容易让人产生负面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多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王丹丹说,为了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医疗队在舱内设立了心愿墙、学习角、食物补给站,经常性地开展七步洗手法、八段锦、呼吸操等活动,为患者康复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不少队员还把从老家带来的牛肉干、奶酪等特产送给患者,大家在短短的相处中结下了真挚的友谊。”王丹丹笑着回忆。
5月6日,按照上级部署,王丹丹离开方舱医院,与部分队员转战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抗击疫情。按照分类管理、科学施治原则,方舱医院一般收治的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一旦病人症状加重、病情有变,将第一时间转运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来到定点医院后,王丹丹和其他队员的工作任务加重了不少,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迅速投入工作,尽心尽力完成好护理任务。
20天后,随着定点医院收治工作的完成,内蒙古援沪医疗队完成了所有工作任务。近一个月的时间,王丹丹收获了数不清的“谢谢”以及“疫情结束,欢迎再来上海”的邀请。“坐在前往机场的返程大巴上,看着向我们挥手道别的上海市民,不少队员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也不例外。那一刻,我感到这一个月的辛劳都是值得的。援沪抗疫,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宝贵经历。”王丹丹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