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科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轮”,缺一不可。
但是,创新又不等同于人才和科技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发挥出乘法效应。
我市在这一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科技的“孵化器”、人才的“蓄水池”持续扩容提质,从一组组数据中便可见成果之一斑,乘法效应渐显。
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是必答题。明确“转什么”“怎么转”,做到心里“有数”,并不难。难的是敢于突破思维的“紧箍咒”、行动的“天花板”,让心里“有数”变成“无数”可能。我市以科创和人才的“乘数”和“被乘数”,裂变产生的“积”,是为开启未来“无数”可能所进行的能力建设。而这个乘法的基础正是转型升级的“主角”——产业,围绕产业促科创、紧扣产业引人才,让两者在产业链上黏连、耦合,构建“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项技术、形成一个成果、带动一个产业”的裂变“综合体”,让科创和人才有“据”可依、有“根”可栖,让“双创”的动力更足。
当然,推动创新“变量”转化为发展“增量”,人才“流量”转化为英才“留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市深谙此道,打出一整套衔接有序的“组合拳”,让提升科创的含“金”量、人才的含“精”量变成一种乘法“进行时”,这不仅是在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积蓄能量,更是在熔铸强大的动力引擎,奔赴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