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新闻>今日鄂尔多斯
鲜农番茄仔的“棚”游记
发布时间:2022-05-19 09:14:00      作者:白杨 孟瑞林 金咏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我,是一颗番茄,祖籍南美洲。人们又叫我西红柿,早在三百年前,我的祖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落地生根。刚到中国时,这里的人们仅将番茄视作盆景栽培,后来,“第一个吃番茄的人”发现我味道沙甜、汁多爽口、冷热皆宜,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三百年后,这特殊的风味博得众爱,让番茄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主要的果蔬之一。

  “沙唱水香黄河湾,海海漫漫米粮川。”达拉特是个好地方,这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北纬40度的沃土,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我番茄仔扎根的理想之地。2020年,鲜农农业将我从巴彦淖尔市带到了达拉特旗树林召镇林原村,让我住进了当地农民韩广军大伯承包的大棚中。

  韩大伯今年52岁,皮肤黝黑,身体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早在2019年时,他就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公司建设大棚并签订了租赁协议。

  种大棚对韩大伯来说是个新鲜事儿,能不能成功?韩大伯心里也没底。

  为了消除韩大伯的疑虑,鲜农农业达拉特旗分公司负责人王磊告诉他,可以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农企合作”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户稳定增收。一是“教你种”。对他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经验。二是“帮你卖”。公司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可以通过物联网蔬菜平台了解行情走势,万一番茄仔变成了没人买的“赔钱货”,公司还会以保底价进行收购。三是“请你干”。空闲时间他可以来公司从事温室建造、农作物种植、蔬菜分拣包装等工作,进一步增加收入。

  开弓没有回头箭,但大棚种植不比明地种植,对温度、湿度、水分、光照、营养补给都有严格的要求,要从“粗放生产”转变为“精耕细作”。在技术员的带动下,韩大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习和“实操”当中,从准备种子、播种育苗到进行定植、田园管理,一套种植流程学得有模有样,栽苗、施肥、驱虫、打切、疏果,像小蜜蜂一样辛勤耕耘。

  韩大伯每天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看到我就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让我不受到病害侵袭,快乐生长,除了传统滴灌,他还在大棚里安装了一套智能系统,在手机上就能时刻监控,温度低了大棚外自动披上棉被,温度高了及时开天窗通风,让种植更加现代化、精细化。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慢慢,便或红或绿挂满枝头,长势十分喜人。他摘下来咬一口,“是小时候的味道!”他看着我高兴地说:“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在韩大伯的呵护下,我的颜值与实力并存。摆出一组数据,你就知道我多厉害了:相较于普通西红柿,宝石12西红柿的亩均产量提高20%至30%,含糖量提升18%至24%,能使农民收入提高50%。大棚里的我,正在用有限的空间创造着无限的遐想。

  作为十里八乡人见人爱的番茄仔,鲜农农业的工作人员将我送入蔬果分级包装车间,根据颜色、形状、大小分级分类装入泡沫箱,打入冷气,通过冷链车辆运输到北京,让我来到永辉超市的仓库中,超市的工作人员将我进行了精心包装,每次上架都能被一扫而光。城市的“菜篮子”装满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了。而林原村那边,种植、采摘、搬运、装箱,人们干得热火朝天。

  值得高兴的消息是:后来,韩大伯又向公司租了一间大棚,我的兄弟姐妹要更多了……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