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水岸,悠悠古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依托工业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总体规划,走出了独特的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苏州工业园通过不断借鉴新加坡经验,在短短27年间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2021年,苏州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其工业园区总产值达6345.53亿元,增长17.5%。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发展为例,其取得的成就及经济发展模式,为鄂尔多斯市产业园区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有助于鄂尔多斯市更好地谋划未来园区发展方向。
一、数说回眸,记录发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早在2002年,鄂尔多斯市就提出“工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园区发展战略。二十年来,经过起步探索、全面发展、不断完善、整体提升,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已初步形成梯次发展、全面突破的新格局。
目前,鄂尔多斯市在原有独立运行工业园区的基础上优化整合成8个工业园区(一类园区7个,二类园区1个),总规划面积610平方公里,可开发建设土地面积491平方公里,已供地面积210平方公里。2021年,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6.5亿元,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创造利润超500亿元,上缴税金733亿元。园区亩均产值78.04万元/亩,高于自治区(66.09万元/亩)11.95万元/亩;亩均税收7.18万元/亩,高于自治区(3.75万元/亩)3.43万元/亩。其中,鄂托克经济开发区产值超千亿,苏里格经济开发区产值超500亿元。园区已成为鄂尔多斯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工业发展的脊梁和筋骨,更是助力鄂尔多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对标先进,正视差距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市城东,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园区摒弃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着眼于“产城融合、以人为本”的定位,布局商务、科教创新、旅游度假、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四大功能板块,形成“产城融合、区域一体”的城市发展架构,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创新活力最强、营商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苏州工业园在外向型经济发展基础上,聚焦最具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创新领域,形成独特的“2+3+1”特色产业体系。2大千亿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3大特色新兴产业: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1现代服务业;四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培育出一批具有爆发力、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差距一:工业园区同质化竞争形势严峻。鄂尔多斯,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困,一煤独大的产业体系导致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高度雷同,多数涉及煤炭和煤化工相关产业,园区间同质化竞争不同程度存在,产业链互补和错位发展的优势尚未形成,园区经济超常规发展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实行的是外延式扩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从而导致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发展韧性不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2021年,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产业能级不断提升,2021年分别实现产值1168亿元、1255亿元、610亿元,产值连续多年年均增长约20%以上。截至2021年底,累计有效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累计培育独角兽及独角兽(培育)企业137家,科技创新型企业9000多家。累计评审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项目2285个。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10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3个。
差距二:工业园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从产业层次看,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现有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就地转化率低、新兴产业比重小,“原字号”产品多,产业高端化发展任重道远。从企业培育看,园区内企业没有形成以龙头产业为主的产业群,有的还引进了一些发达地区限制发展的,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此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带动效应,研发投入强度不够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从招才引智看,与苏州工业园相比,鄂尔多斯市园区招才引智力度不大,缺乏高层次研发中心、创业中心等创新载体和平台。2021年全市工业园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8家,研发机构78家,多数机构层次不高、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效应较弱。囿于区位、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科技前沿人才、行业领军者、海归创业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能力严重不足。
苏州工业园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水平和高标准。以绿为脉、以水为魂的园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精心设计的雨水收集和排水系统,令园区成为一座没有内涝的城市。以“九通一平”为标准,建成发达的城市地下管网和高密度的城市路网,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与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按照城市功能布局定位划分不同类别居住区、相配套的商业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差距三:工业园区投资环境亟待改善。目前,鄂尔多斯部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项目落地急需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管网等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瓶颈。部分旗区中小学、医院、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不到位,职工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等不便,生活成本高,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全市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园区管理委员会面临年轻干部流失、专业型人才匮乏、管理力量薄弱的局面。
三、补齐短板,强化薄板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苏州工业园之所以能够从经济发展的“追随者”成功转变为“领跑者”,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关键得益于他们“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发展理念。只有善于借鉴,敢于创新,才有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一)学苏州,规划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苏州工业园区一张规划图管了近二十年没有改变,不仅为投资者营造了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而且保证了城市建设的高水准、高品质。鄂尔多斯市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也要从拥有高质量的规划入手。围绕本地资源、产业优势抓建设提升。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发展环境,在充分考虑本地实际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与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相契合的产业,避免出现投资、承接项目建设集聚能力不强、产业布局趋同等问题。各园区要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站在全市乃至自治区的高度,高标准、高规格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做到既有理性的适度超前但又不失压力和动力,还要与旗区的长远发展相适应。特别是对于整体布局、产业方向、招商重点、发展目标等要多层次组织专家论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周全,把偏差降至最小程度,同时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本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对于因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导致不便操作或难以执行的地方,必须有针对性的及时调整,但调整应该是为了更好操作执行而做的修订和补充,而且要在多方科学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慎重调整,大的框架和方向绝不能轻易变动,避免因规划问题导致经济波动、发展受阻或者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二)学苏州,优化环境
随着投资水平和投资层次的不断提高,外来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完善的硬件环境,园区招商、企业扩张就不可能得到大的飞跃。虽然我们做不到像苏州工业园那样每年投入几百亿资金,建设世界一流的良好硬件平台,但完全可以在现在基础上加力度,一年提升一个档次。硬件上去了,我们的招商就更有底气,园区就更具潜力。当前,企业考察项目首先看的就是园区硬件环境,招商机遇可能稍纵即逝,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园区建设慢不得、拖不得,必须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注重建设质量,只有赶在项目进来之前把“巢”筑好筑漂亮,才能吸引更多的“凤凰”,才能引来更大的投资项目。此外,在推进园区开发的过程中,物流仓储、污水处理、商务金融、信息平台、员工住宿等配套设施要同步高标准跟进,卫生保洁、治安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及时予以全覆盖,下大力气把园区打造成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经济活跃的集聚地。
(三)学苏州,亲商择商
苏州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企业追求与政府支持的同频共振,亲商择商是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苏州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一句“不要我觉得,只要你觉得”,用最活泼,最直白,也最具传播力的方式表达了苏州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送给企业,推动由“以审批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学以致用,鄂尔多斯工业园区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具体举措上,要注重提升专业化精准服务水平,围绕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事项开展“代办制”服务,打通了政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学习苏州打造涉企政策“一网清”,建立服务企业沙龙、微信群、信息直报等创新机制,企业家的意见、诉求,决策层可以“听得到”“看得到”“办得到”,以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集聚人气、财气。此外,要算好资源帐。鄂尔多斯市资源毕竟有限,环境的综合承载能力也非常有限,要算好长远帐,宁可空地等待,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优先招引工艺先进、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型企业,确保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学苏州,勇于创新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突破传统、敢试敢干的精神在苏州工业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固守自封,善用人才,积极创新,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鄂尔多斯工业园区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积极挖掘人才和科技潜能。一要大量蓄积尖端人才。依据各园区产业情况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和奖励引进各类领军型人才的企业。对引进的高技能型人才,各旗区住建、人社、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其住房、保险、职称评定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大本地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使用力度,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最大限度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化地创造经济价值,为园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蓄积持久能量和动力。二要引导企业创新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宏观引导,加大信息服务力度,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行强强联合,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积极为企业争取各类技改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企业主动参与竞争,狠抓新产品开发,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评比和考核表彰力度,广泛营造尊重科技、积极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