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制定出台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纲要,开展文化生态区划定调研和核定,完成了文化生态区域范围申报工作。
二、搭建载体平台,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改建古如歌博物馆,新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文化长廊和沙漠文化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场所,成功申报古如歌文化艺术之乡、马文化艺术之乡、道格礼俗文化艺术之乡和母驼圣火祭祀艺术之乡4个。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库,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个,传承人53人,其中鄂尔多斯古如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如歌传唱者古日巴斯尔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三、实施文物保护项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文物109处,筹集资金1231万元,实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霍洛柴登古城遗址保护建设项目、草原神灯安装工程、霍洛柴登古城铸钱币遗址抢救性修缮工程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日特莫图庙防雷、安防工程,保障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
四、发展特色品牌产业,加强马文化保护传承。举办赛马为主的民族体育和祭祀文化、马文化节庆活动20余场,珠拉格乃日(马奶节)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鬃节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步形成以马文化、马产业、赛马、休闲、乘骑、摄影、诗画等为主的马业发展格局。
五、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民俗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优势,每年举办腊月二十三祭火仪式、“母驼圣火祭祀”、剪鬃节、“杭锦文化日”、阿拉腾敖包祭祀、托雷伊金敖包祭祀、珠拉格(马奶)节等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发展民间文艺队59支,文化户115户,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民俗民间文化。其中珠拉格节荣获第四届中华民族节庆峰会“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杭锦文化日”活动已成为杭锦旗独特文化品牌。
六、培育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民族工艺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以文富人,推动民族传统服饰和手工艺技艺创新发展,注册民族手工艺制作商家144家,注册资金达39966万元,民族食品加工、民族服饰制作等商家269家,注册资金达71294万元,从业人员近万人。每年组织举办少数民族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组织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培训4期,培训人数120人。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0万元,用于民族服饰加工、民族手工艺加工设备购置项目,帮助至少50人实现稳定就业。
七、拓展文化艺术交流,推动杭锦文化走出去。采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深度挖掘沙漠生态文化和草原旅游文化资源,建成七星湖生态文化旅游园、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2处民俗文化旅游园区,兴建打造陶赖高勒民族文化产业园1处。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民俗文化,新创专业文艺作品50余件,通过外出参演和比赛的形式,先后参加自治区、国家、国际演出20余场(次),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0个,国际奖项17个。其中《和谐四瑞》《阿拉腾鸿达嘎》两部蒙古剧分别在首届内蒙古蒙古语戏剧节和蒙古国14届“葛根木扎—2018”国际戏剧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奖、最佳编剧奖等13项大奖,杭锦古如歌艺术团赴蒙古国参加亚洲民俗节斩获团体演出二等奖、高质量节目特别奖2项大奖,赴保加利亚参加第九届世界民俗锦标赛斩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