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杭锦旗坚持以“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商业化投资、老百姓市场化参与、生态持续性改善”模式,通过建立“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的“六位一体”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治理、企业发展、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共赢。
一、主要措施
(一)甘草治沙改土扶贫。甘草固氮量大,改土效果明显,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亿利自创的让甘草躺着生长的技术,可以让1棵甘草治沙的面积由1平方米扩大到10平方米左右,种植两至三年就可以把沙漠变成良田。甘草3年后长成,由公司加工成复方甘草片、甘草良咽、沙小甘系列饮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销售。亿利资源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负责种苗供应、技术服务、订单收购,农牧民负责提供土地和种植管护。每年每户贫困户负责30亩甘草种植养护任务,每种植1亩甘草的年收益可达400至450元,空闲时贫困户可以通过零散打工获得额外收入,经济效益可观。截至2017年4月底, 亿利资源集团已完成甘草控制面积104万亩,签订甘草扶贫协议485份,落实扶贫人口12640人。
(二)光伏复合生态扶贫。亿利资源集团于2015年3月8日联手国内大型企业发起设立了绿丝路基金,成功建成并稳定运营310MWp光伏治沙发电站,并创新推出“治沙+种草+养殖+发电+扶贫”的五位一体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该模式是在光伏区周边建设幅宽500米的防风阻沙林带,在板下、板间种植优良耐旱牧草及地被植物,并集约化养殖绵羊、家禽等,实现光、热、电、草、畜、禽循环综合利用。光伏板遮光挡风,可减少蒸发量800mm/年,降低风速1.5m/s,在板下、板间种植优良甘草、牧草及地被植物,采用微喷、膜下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最大程度节约了地下水资源,比常规沙漠种植及灌溉模式节约用水90%以上,提高植物成活率30%以上。土壤肥力逐年增加,光伏项目寿命期结束后,土地由荒沙变为良田,实现土地增值。项目区种植采取“公司+农户”、“农户总承包”等扶贫产业化合作机制,实现“因地制宜、精准扶贫”的目的。近期,亿利资源集团拟规划建设1GWp库布其沙漠生态太阳能光伏光热治沙发电综合示范项目,项目规划光伏发电800MWp、光热发电200MWp,预计治沙面积78000亩。项目通过流转农牧民未利用荒沙地进行建设,既解决了项目用地又实现了农牧民增收,项目建设运营周期内可帮扶贫困户800余户,创造就业机会1000余个,增加农牧民收入1900余万元。
(三)多种方式助力脱贫。亿利资源集团创新分配机制,精准聚焦贫困户,以资产收益扶贫、贫困户参与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细化分工、产业直接带动等方式推动周边农牧民稳定脱贫。一是亿利资源集团在全国率先实施资产收益扶贫,约3000名农牧民把151万亩荒弃沙漠流转给公司,收入5亿多元,人均收入16.6万元;将93万亩沙漠通过入股的形式由公司经营,按30%的固定比例分红。二是对全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细化分工,让贫困户全程参与,通过资产收益、就业带动、产业带动、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创造107.5万人次的就业机会,仅在沙漠治理中就先后组建232个治沙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三是产业直接带动,亿利资源集团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为生活在库布其沙漠边缘的197户农牧民建设了生态产业扶贫新村,引导发展沙漠生态旅游和特色种养殖产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四是积极开展“千名党员帮扶千户贫困户”的精准扶贫行动,向杭锦旗全部国家级贫困户1219户,3058人,每户无偿捐赠10只母畜,助力贫困户两年脱贫。
二、主要成效
(一)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亿利资源集团29年致力于沙漠生态修复,绿化库布其沙漠约6000平方公里,区域沙尘天气比20年前减少95%,年阻止近亿吨泥沙流入黄河,有效保护了“母亲河”;区域年降水量由70毫米增长到300多毫米;出现了仙鹤、天鹅、胡杨等100多种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持续增加;长期种植甘草等豆科类植物,通过生物固氮改良土壤,使1000多平方公里沙漠出现了表面结皮和黑色土壤,具备了农业耕作的条件;通过治理使原来的沙荒土地成为价值可观的财富,仅亿利库布其沙漠经济基地4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后每亩地价达20万元。
(二)带动地区旅游产业显著发展。亿利资源集团持续的沙漠生态建设有效带动了库布其沙漠旅游业的发展, 建成七星湖、夜明沙等沙漠旅游景区, 建成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国家四星级汽车房车露营地,成功举办库布其沙漠汽车那达慕、环七星湖自行车沙漠公路挑战赛、房车(汽车)露营嘉年华等大型旅游赛事,打造出独特的地区旅游品牌。杭锦旗先后获评“最具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特色目的地城市”,恒盛兴汽车露营地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露营地”,平均每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20亿元左右,为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