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在做好常规扶贫的同时,积极推进特色扶贫之路,将加快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壮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努力使乡村旅游成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载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力。
伊和乌素苏木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优势,以宗教(菩提济渡寺)、水库、万亩马莲滩、温泉、沙漠探险、绿色能源和民族风情为依托,全力打造“七区一线二日游”(七区,摩林河宗教旅游,摩林河水库旅游,万亩马莲滩旅游,摩林河温泉旅游,沙漠探险旅游,摩林河绿色能源旅游,民族风情草原旅游;一线,锡磴线)草原风情旅游品牌,发展原生态草原风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整合草原、文化、民俗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力争把伊和乌素苏木旅游产品有效连接到杭锦旗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上,形成与其他地区线路互通、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统一旅游市场,做精旅游产品,做强旅游品牌,加快特色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于一体转变,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景点交通网络建设和信号全覆盖,改善景区供水、供电、环卫等基础设施条件,从而为游客提供便捷地服务,提高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水平,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和水平。同时,注重创意创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及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不断丰富内容、转变方式、搞好服务、促进消费,提升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要素功能,提高旅游业附加值。注重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化旅游景点,紧扣旅游消费者群体的特点,将文化、民俗等深度融合,实现常态化观光旅游向体验式深度旅游转变。比如,让游客深入牧民家中挤牛奶、放牧、骑马,提供马车使其在草原上进行自驾游等。使旅游业向精品化迈进,着力深入挖掘底蕴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历史、自然等深层次旅游资源。鼓励农牧民发展牧家游等庭院经济,但在打造牧家乐的过程中,要有不求数量求质量的理念。同时,要推广奶食品加工,逐步引导农牧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