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裹着微微凉意穿梭于田间牧野,轻轻拂去了一整个夏天的酷热。
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镇区新建的幸福互助院,不时有村民走来,有的可能忙着下地,匆匆看一眼外观便随即离去;有的则三五结伴挨个到屋里瞧瞧结构,瞅瞅装修。院子里,工人们正忙着安装房门,还没有开始入住,这里就已经汇聚了“超高人气”。
这些灰白色调相间的房屋坐北朝南,结构相同,只一墙与旁边的住户相隔。既各成一户,又彼此相连,与镇区的建筑浑然一体。每排房屋中间都有路贯通,十分方便。所有房屋在充分考虑采光、取暖、抗震等因素的基础上统一设计,做到了节能和环保的有机结合。这些房子,主房面积虽不到50平米,但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每座房屋都有自己的小院,院内有两块矮木栅栏围起的绿地,可供住户栽种蔬菜瓜果,在两块绿地南边还有一个10平米的凉房可以存贮东西。房屋布局设计精致实用,俨然一个个阳光温馨小屋。
幸福互助院,给镇里的老人安一个舒适长久的“新家”
“申请入住幸福互助院的多是镇里年满60周岁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和五保老人,这部分人群都符合危房改造补助范围,但老人自己和子女又都无力建设新房。幸福互助院将彻底解决这部分人没房住或是没有新房住的困难。互助院的房屋都由镇政府进行统一简单装修,申请人直接就能入住,入住以后只需承担日常所需的水、电、暖及医疗等费用。”苏布尔嘎镇副镇长巴特尔说。
“我搬在镇上十来年了,刘二家的、郑红家的房我都租过,现在又租的这个房,虽说房租降了,一年也得2000多。我在老家又盖不起房,连我都不知道自己换了多少地方了。”今年已经80岁的李花则老人一边掰着手指头数着自己租过的房子,一边说着自己近来的状况。李花则老人原是苏布尔嘎镇乌尔掌村五社人,是典型的随迁户。5个子女都已各自成家,老伴因一场车祸去世,李花则老人便在镇上临时租了房子一直住了下来。“这儿上厕所得去外边的旱厕,我腿疼真是不方便。又没有暖气,得自己烧火炉子了,冬天可冻了。我年龄大了,想找一个安生的地方不容易啊。”
听到我们谈论幸福互助院的事情,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抢着说道:“镇上干部和我说了互助院的事,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新房子先不说,最关键是屋里有马桶,又统一供暖,把我担心的事情全解决了。前天我专门去看了一趟,外头都已经盖好了,现在正装修里面的了,估计冬天我就能住进去了。”
年迈的李花则老人只盼着能有一个舒适温暖的家供自己颐养天年,幸福互助院的建设,让老人着实松了一口气。
“不怕孩子你笑话,自打知道这个事情起,我真是等也等不上,着急着想去新房住了。”李花则老人一句实在话,让不到20平米的房间充满了欢快的笑声……
幸福互助院,让最需要的人住进最温馨的家
为了让真正困难、真正需要入住幸福互助院的人群享受到该项政策,苏布尔嘎镇始终坚持严格的准入条件和把关程序:申请人必须是持有苏布尔嘎镇范围内农业户口且非财政供养人员,从未享受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农牧户。包括国家级贫困户、市级贫困户、随迁户等。同时,幸福互助院优先安排无子女、无依无靠的老人,家庭贫困、生活困难的老人和子女无力抚养、无收入来源的老人入住。
此外,镇政府对申请人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必须先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经村“两委”会议研究后,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进行排序公示并上报镇民政办。再由镇民政办根据全镇嘎查村上报的申请情况,结合幸福互助院规模,向各嘎查村分配入住指标,最后通知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入住。
“娃娃他爸2011年的时候出车祸去世了,我自己又因为心脏病做了一个开胸手术,不能干重的体力活。今年大儿子上大学了,二儿子念初中的了。我就夏天出去给村里的人锄锄草、锄锄松树苗挣点钱。镇里听说我这个情况,让我去新盖的互助院住,说是过段时间房子装修好了就能住了,我真的挺高兴。这几天,我一直寻思着到时候搬过去了再找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村民陈翠英说。
陈翠英今年44岁,是国家级贫困户,也是异地搬迁户,由于要照顾二儿子搬到了镇上,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住进了一处临时住所。考虑到陈翠英的实际情况,镇上与和旗相关部门共同出力为其解决了两个孩子的学费问题。如今,与李花则老人一样,作为第一批即将入住幸福互助院的人,陈翠英满怀希望,期盼着早日入住那个温馨之家。
“现在对面已经建好的那一整排房就是专门为互助院住户服务的,有卫生室、超市、棋牌室等。紧挨互助院的右边是乌尔掌社区中心,中间还有一个休闲广场,会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到时候住户和社区居民都可以共用这些基础设施。互助院右侧是专门的停车场,现在都已经铺好了,后续再完善一下就能使用。”苏布尔嘎镇挂职副镇长刘建荣说,“幸福互助院的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4771.27平米,其中住房建筑面积3926.15平米,凉房面积892.5平米,现在共建成53户,每户主房和凉房共59平米。考虑到一期工程无法彻底满足申请人需求,我们还将建设二期工程,共30户,真正让最需要居住的人住进最温馨的家。”
幸福互助院,以邻里互助构建全新居住养老模式
不愁吃穿,但求方便。老人们的愿望就这样简单。对于在农村住了大半辈子的人来说,互助院的温馨小屋满足了他们的居住需求,但村里的土地、村里的亲友邻居、早已习惯的生活环境最是老人们难以割舍和放下的。考虑到这些因素,幸福互助院实行开放式管理,老人们如需要回村耕种田地或办理其他事情,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都可以随时离开,出行不受任何限制。
为了让老人们生活得更加舒心,让邻里互帮互助和亲如一家的“惯熟”环境延伸到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幸福互助院着力构筑邻里互助的全新模式。
“申请入住幸福互助院的人员必须满足生活能够自理、无传染病、不属于高危病人等条件。这也是一个准入条件,目的就是让入住的人群有能力互相帮助。”副镇长巴特尔说,“将来,随着老人们年龄增长,在吃住行方面出现不方便的时候,有能力的邻居们互相帮忙照应,一方面能让老人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另一方面,从管理的角度看,这种模式能够大幅降低成本,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搭建养老平台、创建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医疗救助等服务。同时,院里的贫困户和低收入人群可以在做饭、打扫卫生等方面给老人和无劳动能力人员提供长期帮助和照顾,并获得一定报酬。”
邻里互助,没有生硬的管理,只有温情的帮助。
“产业扶贫在很大范围上让有发展能力的农牧民增加了经济收入,有了脱贫致富的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部分弱势群体,比如说年龄偏大的老人、低保户、五保户、伤残人员,他们大多生活非常困难,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没有收入来源,这个时候,社会兜底政策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实在在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旗委、政府各项改革和扶持政策的温暖。”旗扶贫办副主任屈晓斌说道,“可以说,建立幸福互助院就是对于这一政策的实际践行,也是对于弱势人群的一种人文关怀。”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伊旗旗委、政府自始而终坚持的原则。而幸福互助院,为精准扶贫温暖着色,让这一初衷变得更加真切,更加暖人,也让这一初衷有了愈发厚实的土壤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