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935.0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高于上半年0.9个百分点,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居全区第2位。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0%、9.9%和3.0%,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67.9%和30.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81.1%和18.0%,对GDP增长的拉动分别为0.1、5.6和1.2。总体来看,全市经济稳中有进,但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多。
一、稳定运行的优势
从GDP的分产业分行业数据来看,全市经济稳定运行的优势有:
(一)三大工业门类行业全部提速,压舱石作用凸显。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比上半年提升1.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0%,比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7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0.6个百分点。一是三大门类行业全部提速。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比上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比上半年提升0.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比上半年提升1.6个百分点。二是能源保供是工业稳增长的最大支撑。规模以上煤炭产量达到5.80亿吨,月均产量6443万吨,同比增长18.6%。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2%,高于规上工业1.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8.3个百分点。三是电力高增是工业稳增长的强大动力。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达到10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规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高于规上工业9.4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9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持续恢复,多数行业加快增长。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8.0%,拉动GDP增长1.2个百分点,十四个门类中,八个行业实现增长,八个行业实现提速。一是运输能力稳定恢复,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37.4%,拉动服务业增长1.1个百分点。二是金融业平稳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7.6%,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22.9%,拉动服务业增长0.7个百分点。三是消费市场持续恢复,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19.0%,拉动服务业增长0.6个百分点。四是商品房销售继续回暖,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18.0%,拉动服务业增长0.5个百分点。
(三)建筑业稳中有进,持续高势头增长。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半年提升4.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3.1%,比上半年提升0.9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高于上半年0.2个百分点。一是建筑安装投资保持高位增长。随着“稳投资”各项举措的扎实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投资势头稳健,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5%,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29.9%。二是建筑业总产值挂档提速。全市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总产值同比增长32.6%,增速较上半年提升9.4个百分点。
二、承压增长的劣势
从GDP的分产业分行业数据来看,全市经济承压增长的劣势有:
(一)工业结构单一,受制于煤。我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不仅易受外界市场变化影响,而且存在潜在的较大风险。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煤炭生产,得益于煤也受制于煤。前三季度增加值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占比达到73.7%,比上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升0.7个百分点,而拥有31个大类行业的制造业比重仅为13.5%,拥有3个大类行业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比重为6.5%;利润总额中,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的占比达到80%,其他行业仅占20%。
(二)疫情冲击,制约接触性服务业。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消费市场恢复缓慢,虽然比上半年有所提升,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仍低位运行,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仍低于上年同期。前三季度,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接触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下降6.9%、1.1%、9.6%、0.8%,合计下拉服务业增速0.4个百分点,下拉GDP增速0.2个百分点。
(三)“老三样”比重提升,煤依赖重。前三季度,我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老三样”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6.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5%,拉动服务业增长2.2个百分点,但“老三样”增速均低于GDP增速。其中,交通运输和批发业在“老三样”中的比重达到61.1%,对煤炭生产非常依赖。总体来看,涉及煤炭产、运、销的行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9.2%。
三、1-10月份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承压增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比1-9月回落0.4个百分点。10月当月同比增长8.1%,比9月份下降5.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9.7%、4.5%、-8.8%,采矿业比9月份下降6.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9月份下降15.6个百分点,制造业比9月份提升1个百分点。
(二)投资高位增长。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8%,比1-9月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32.4%;房地产投资增长27.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2.7%。
(三)消费减速恢复。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7%,比1-9月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10月当月增速为-6%,累计增长14%,比1-9月回落2.6个百分点,限额以下累计增速为-2.3%。
(四)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放慢增长。预计1-10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但较1-9月回落4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包括租赁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业等GDP核算使用的行业营业收入增速也呈现出放缓态势,较1-9月回落3个百分点左右。
(五)金融存贷款余额增速回落。10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24.22%,比9月末回落2.4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减少5.35%,降幅比9月末扩大1.29个百分点。
四、关于全年经济走势的判断及建议
综合GDP增长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速将在前三季度的基础上有所回落。分三次产业看:一产,随着秋收工作的完成,农作物产量会在四季度中体现,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增速基本保持稳定。二产,由于去年四季度在保供政策下煤炭当月产量达到峰值,今年四季度煤炭产量增速将比前三季度减缓,工业增速随着放慢,预计全年第二产业增速在前三季度基础上出现回落。三产,受疫情影响较大,特别是餐饮业、住宿业、文体娱乐业等行业受疫情冲击较深,对全市经济将形成更大的下拉作用,预计全年第三产业增速在前三季度基础上也出现回落。
(一)从短期看
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中,在全力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减少GDP增长回落幅度需要全力提升上拉力度的同时减缓下拉因素的影响,一是帮助企业克服难关,抓政策延伸,及时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人员返岗复工等出台一些特殊的、阶段性的强力帮扶政策。二是抓好投资项目冬季施工,促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发挥,不能因为疫情、气候等原因让工作慢下来、停下来。三是抢回滞后工期,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抢回因受疫情影响而滞后的工期。四是谋划好12月促销活动,如双十二、冬至、新年等节庆,全方位刺激居民消费欲望,推动消费市场恢复。五是激发冬季旅游潜力,把握冬季旅游契机,做好冰雪旅游主题和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为住宿餐饮业复苏注入活力。
(二)从长期看
面对“一产拉动能力不强,二产煤炭依赖过重,三产增长活力缺乏”的现状,从长期看,经济增长需要在不断巩固“稳”的基础上积蓄“进”的动能。
一是提高制造业比重。在煤炭开采价高利高的排挤下以及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制造业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减少,今年以来增速一直低迷,比重持续下降。2023年工业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新投产、新达产项目上,要密切关注这些项目和企业,加强考核投产率、达产率、升规率等指标,确保这些项目和企业在2023年形成有效生产能力。
二是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2022金融机构在投放贷款额度增加的情况下,贷款余额持续下降,存款余额持续上升,这说明我市企业有钱、财政有钱。面对逐利的银行,我市需要明确投资方向,增加投资力度,加大贷款投放,让我市产生的资金反哺我市产业发展,减少“滞留”在银行的资金外流,成为其他城市发展的资金要素。
三是促进服务业恢复提速。疫情冲击批零住餐、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科学防疫、精准防疫,形成一套有效符合实际的防控措施,减少疫情对这些行业的影响。政策支持需要持续,缓减企业经营困难。鼓励接触性服务企业探索同城非接触方式消费的可能,促进实体企业同城线上销售,减少网购的消费外流。
四是提高居民收入预期。落实好各项援企稳岗政策,多渠道增加居民就业机会,保障困难群体、农民工、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等群体的稳定就业。居民收入预期增加,会作出对未来乐观的判断,消费者会增加消费,投资者会追加投资,银行会更积极放贷,个人、企业、银行信心的提振,经济升温的预期就会增加。
五是抓住创新牛鼻子。创新是“走在前”的核心动力和最大势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创新链和产业链要“贴合”,围绕我市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高效服务产业链,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行业,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