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达旗树林召镇白柜村农民赵占厚迎来了一年中的大丰收:他的天成众帮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2017年种植和收购的20万斤“蒙圣河”牌黄、黑小米即将销售完毕,2018年公司和农户种植的1000亩黄、黑谷子长势极好,即将进行收割销售,他的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赵占厚介绍,公司经营的“蒙圣河”牌小米产自树林召镇白柜村等地的弱碱性红泥土,这里土质肥沃,含有多种有机物质与各种微量元素及有益矿物质,种植过程中无需施化肥、不打农药,全部为人工除草,产品绿色健康、营养丰富、口感好。正因如此,产品销路广,远销北京、上海、厦门等大城市,且价格高。
天成众帮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自身创收的同时,不忘带领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种植生产经营模式,与种植户签订订单回收合同,种植户负责种植,公司则负责收购销售。“今年周边共有100户农民和我们签订合同,回收价为黑小米每斤6元、黄小米每斤5元,远远高于当地市场零售价,种植户1亩最低纯收入1500元以上。”赵占厚说。
“我从2017年就开始给天成众帮种植黄谷子了,全部为订单种植,成本低,籽种和水电费1亩也就100多元,每亩纯收入2000多元,辛辛苦苦种3亩玉米还不如种1亩黄谷子收入高,今年我家就种了5亩,纯收入肯定过万!”望着自家一大片金灿灿的谷子,白柜村村民赵四棉高兴地说。
提起在达旗种花生,肯定是个新奇事儿。今年初,达旗吉格斯太镇与鲁花集团合作,通过订单模式带动农户种植花生2000亩,眼下即将收获。“当地的温度、水分、光照和土壤等十分适合花生生长,产量高、品质好、价格高,农户种植效益也很高。到2020年,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计划达到2万亩,并计划引进鲁花集团花生深加工项目,更好地促进农牧民增收。”吉格斯太镇农牧林水服务中心干部苏渊说。
在刚刚过去的达旗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金秋达拉特 丰收几字湾”秋收开镰文化节上,吉格斯太镇种植的花生备受青睐,看到颗粒饱满的胖花生,人们忍不住要剥几个放到嘴里尝尝鲜,直夸果实丰盈、味道好极了!
母亲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来,在达旗过境190公里,勤劳朴实的达拉特人充分利用这一先天优势,大力发展水产业,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大胆尝试养殖河蟹、南美白对虾等新品种,走出了一条“靠水吃水”的高质量水产养殖之路。
截至目前,达旗共有养殖水面2.3万亩,其中池塘1.03万亩、塘坝水库1.27万亩,水产品总量5309吨,渔业产值1.01亿元,拥有水产养殖户235户、公司9个、渔业协会1个,渔民人均收入达到3.8万元,水产产业已成为达旗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下一步,达旗将着力打造沿河涉水产业带,争取到2020年全旗水产养殖面积增加到3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7000吨,培育1个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2个以上以渔业为主题的田园综合体,形成“鱼肥、虾美、蟹满黄”的多品种、高质量生产体系,不断促进水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鱼划划渡口船,鱼米之乡大树湾,吉格斯太到乌兰,海海漫漫米粮川……”这首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旧词早已唱出了新意。今天,达旗的农牧业正呈现出主导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多元化、利益联结紧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产业服务社会化、三次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蓬勃态势,一曲高质量发展之歌正在激情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