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犹如一件艺术品,必须精雕细刻,才能彰显其魅力。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全面建设品质城市的新目标。五年来,鄂尔多斯市注重城市环境营造和城市灵魂培育,努力提升城市颜值与城市内涵,倾力打造亮丽城市名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城市环境营造——风景这边独好
看一个城镇的魅力,必先看其品位。品位提高,竞争力、辐射力、带动力就会增强,城市能级就会提升。市委市政府始终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园艺景观提升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提升城市凝聚力、影响力和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像“绣花”一样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美更宜居更具吸引力。
大气魄规划发展框架。城建发展,规划先行。五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布局、人文特色,城镇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配套服务基本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龙头、旗府所在地和产业重镇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确立了“一主、两副、四轴”的空间总体布局,“一主”即城市中心区,“两副”即达旗树林召镇和准旗薛家湾镇两个副中心城市,“四轴”即沿包西铁路、沿荣乌高速、沿黄河和沿边界四个发展轴。突出规划的长期性和权威性,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一体化规划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市域规划覆盖率达90%以上,市、旗、乡、村四级规划体系全面建立,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100%,完成城市设计30平方公里。在中心城区和准旗推行了“多规合一”,准旗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按照“舒展大气、绿色宜居”的规划,康巴什区建设了中心区、北区、高新技术园区等6个功能互补的独立组团,科学合理地构建起城市发展框架。先后编制各类规划160多项,形成了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达到国内国际一流。中心区4平方公里修建性规划,由新加坡新艺园有限公司设计,城市格局从中心向四周辐射。将行政办公区、文化娱乐区和商业金融区有机连为一体。2016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3.5%,分别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16.1个和12.3个百分点。
实施了乌兰木伦河整治、“四个百万亩”(樟子松、油松、山杏、沙棘各100万亩)生态建设和企业碳汇林等一系列生态工程,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形成了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3%和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1.1平方米,构建了城在林中、房在绿中、林水相依、绿色环抱的生态型城市体系。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6个旗区被命名为自治区园林县城,3个旗区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4个镇成功创建自治区园林城镇。康巴什区被命名为全国首家AAAA级城市旅游景区。先后建成了31处公园广场,乌兰木伦湖全线成景开放,城市绿化面积5680万平方米,生态水体面积54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率为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以上,成为全国首座“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统筹规划建设各旗府所在地和中小城镇,建成乌审旗嘎鲁图镇、鄂旗乌兰镇、鄂前旗上海庙镇等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的精品小城镇,伊旗伊金霍洛镇等7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完成中心城区市政广场等公共空间亮化提升改造,打造靓丽夜景。探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今年每个旗区要实施1—2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
大视野强化城市内生力。五年来,鄂尔多斯市把城市作为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推动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在城市中心区规划建设了一批高端服务业集聚区、中央商务区和总部经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集聚人气、商气,增强城市发展产业支撑能力。促进城市与产业园区互动发展,合理布局产城关系,在城市中心区周边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空港物流等产业园区,有效解决了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问题,实现了项目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市集中,促进了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良性互动。扎实推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精品移民小区和中心居民点,“十二五”以来累计转移农牧业人口38万人。规划建设了一批水源工程、供水工程、管网工程和输变电工程,高速公路、机场,构建起水、电、讯基础供应网络和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截至2016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3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001公里,机场通航城市39个,开通了至韩国、泰国、俄罗斯等国际航班航线。全市城市道路总面积达到5861.6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49.3平方米。全市固定宽带普及率达到46%,行政村通宽带有线覆盖率达50%,4G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8%。
城市文化培育——润物细无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在气质和外在魅力的源泉。城市文化品位的实质,就是一个城市的“功能建设+文化氛围”。鄂尔多斯因能源产业而兴,今天正在成为一个“文化之城”。城市精神就是要用更完善的管理水平、更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人文素养来塑造和弘扬。
全方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五年来,鄂尔多斯市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城市生活的需求,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了“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开展“城市洁净工程”“城市出入口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治理行动,集中建设“生态、健康、智慧、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市。制定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垃圾处理补贴制度。五年来,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280亿元,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9.3平方米,城市供水、供热、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9.1%、83%和86.1%,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1%和97%,大部分指标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被住建部列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和全国首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建设已投入运行,城镇管理效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多维度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是个大题目、大文章、大工程,是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过去五年间,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按照“挖掘文化内涵、凸显地域民族特色”的思路,坚持文化兴城的原则,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做好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增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内涵,凸显城市魅力。破除“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精心打造了一批生态园林型、旅游服务型、黄河风情型、农耕文化型等现代化小城镇。康巴什区以“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理念建设,匠心独运的构思,展现了独特厚重的文化内涵。高标准规划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七大文化建筑群。东胜“三川三园”、伊旗东西红海子湿地公园、康巴什乌兰木伦湖区景观等一大批地标性工程,彰显城市内涵,塑造城市魅力。点赞鄂尔多斯新气象,描绘鄂尔多斯新进步,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诗歌那达慕唱响草原。连续6年举办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形成以点带面、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精神文明创建格局。一件件精品力作、一项项特色活动、一场场精彩演出……构筑了鄂尔多斯市的“风向标”和“路线图”。
深层次培植城市人文素养。源流深者,光澜必章。城市因人而生,人是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决定因素。来自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的文明实践,如涓涓细流汇聚成了两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崇高荣誉。如今在鄂尔多斯的大小路口,每经过一条斑马线,迎面而来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私家车都会主动礼让,刻画出“鄂尔多斯有礼”的优雅身影。在窗口行业,全面开展“文明杯”规范化服务竞赛活动,微笑服务、文明服务、规范服务、优质服务成为理念。以“共铸诚信”为主题,广泛开展了政府部门服务承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创建、诚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评选等活动,全力打造信用鄂尔多斯,诚实守信蔚然成风。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关爱空巢老人和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近五年来,推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自治区道德模范12名,全市道德模范34名,另有25人荣获“中国好人榜”好人称号。在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节、那达慕大会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同时,组织了2000多场(次)文化独贵龙、消夏广场文化、家庭那达慕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草原文化户在各个旗县衍生出不同形式,成为草原上一道美丽风景。鄂托克旗推出“蒙古包文化工程”;鄂托克前旗组建了“千人四胡演奏队”“千人三弦演奏队”和“千人筷子舞队”;乌审旗组建了马头琴交响乐团和“千人马头琴演奏队”;鄂前旗深挖红色资源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近千支“文化独贵龙”、民间艺术团、民间文化协会遍布全市,文艺型、科技型家庭文化户已经有了一万多户。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五年来,鄂尔多斯市以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为出发点,做实城市功能、做深城市内涵、做优城市品质,使这座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新兴的现代名城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风情,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