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康巴什新区生态移民、征地移民工作的全面开展,农牧民陆续搬迁转移进城,进城后如何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解决就业问题是根本。为此,康巴什新区将“以政策助就业、以服务帮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作为“四大砥柱”,撑起牢固的“就业桥”,助推转移农牧民尽快转变成新型市民。
以政策助就业
积极出台优惠政策,提供良好就业环境。一是出台《康巴什新区生态移民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凡转移农民参加新区各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时,在笔试成绩基础上加5分;凡是新区园林、环卫、保洁、协勤等公益性岗位要优先聘用转移农民,特别要优先考虑零就业家庭。截至目前,转移农民及子女在新区园林、环卫等部门工作在岗人员达275人。二是出台《康巴什新区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并针对转移农民从事三产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2010年共扶持康巴什籍农民经营户6户,发放奖金4.5万元。三是打造就业创业园区。在统筹城乡园区内配套建设仓库、食品加工厂房、农畜产品市场摊位、商铺,使其最终成为当地转移农民增加就业岗位和促进创业增收的平台。并配套出台《康巴什新区加工贸易园区一期项目产权销售方案》、《康巴什新区扶持加工贸易区一期项目启动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租金减免、税收减半、给予贷款利息补贴、供暖费补贴、保险政策、户籍与住房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共有120户277人购买了摊位,有76户农户登记12000平方米摊位,计划在园区从事第三产业。四是出台了《康巴什新区转移农民从事园林、环卫等工作培训就业方案》,经培训合格,并取得劳动部门认可的结业证或相关资格证书的转移农民,持相关证明经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审核后给予补贴学费。经考核,对满两个合同期且工作表现突出的转移农民,每年按5%的比例录用为合同工人。截至目前,共补贴培训费近157万元,有23名转移农民转为合同工人。
以服务帮就业
想方设法为农民提供送信息送岗位服务,拓宽其就业渠道。一是举办“转移农民专场招聘会”。积极与用工单位协调,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转移农民的就业岗位,让转移农民与用工单位面对面谈洽。年内将至少举办5场次。二是多方搜集就业信息。通过深入企业调查用工需求、从网上搜集就业信息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并通过手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拓宽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发布就业信息20多条,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三是建立转移农民培训就业信息系统,全面掌握转移农民劳动力情况。四是建立用工求职供需交流QQ群,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就业效率。现已发布就业岗位600多个。
以培训促就业
全面加大培训力度,尽快让转移农牧民成为新型市民。一是实施技能培训。根据新区及周边地区市场需求,依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等情况分类进行培训。针对文化程度偏低的4050人员,新区重点开展园林、环卫、家政服务等方面培训,确保其有一份活干。针对初、高中毕业的青年农民,重点开设一些技能性较强的培训班,比如烹饪、驾驶、汽修等专业,确保有一技之长。2010年以来,参加技能培训1700人。二是开展订单定向培训。根据转移农民劳动力情况,积极与新区及周边地区企业签订就业订单,依据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技能要求设置培训内容,开展定向岗前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成功率。三是实施引导教育培训。利用康巴什文化大讲堂、统筹城乡新市民素质提升培训讲堂和 “三送一提”活动,采取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进城后思想转变、城市日常生活、健康生活、安全常识、就业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培训,逐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逐步融入城市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2010年以来,共完成引导性培训6772人次。
以创业带就业
积极扶持转移农牧民创业,提升其“造血”功能。2011年6月份,新区哈巴格希街道由五个村委会出资注册成立了康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5个村劳务公司和新成立的物业、商贸、文化传媒、建筑安装4家公司挂靠为子公司,建立了集建筑、商贸、物流、物业管理、文化传媒、园林绿化、水泥制品于一体劳务经济体系。去年,该公司累计解决了1640人次的就业增收问题,其中康巴什户籍实现稳定就业155人,人均年增收最高可达10万元,最低2.5万元;临时性就业1485人,人均增收4100元。自2010年以来,新区成功举办了三期SIYB免费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均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共有60多名转移农民参加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