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锦旗将林业生态建设作为最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政府主导、产业支撑、企业注入、群众参与、利益共享”的生态建设模式,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沙漠化治理,措施实、创新性强,成果有目共睹。
一是依托社会资本雄厚的企业、造林大户,大力实施沙漠生态修复、光伏光热发电、梭梭嫁接肉苁蓉、葡萄酿酒、红枣产业基地、欧李(盖果)、葡萄种植、庭院经济林等林沙产业建设和林下经济产业,针对库不齐沙漠及沙漠化区域,大力实施锁边林、防护林、碳汇林、原料林基地建设,并依托生态建设成果和沙资源,开展生态旅游、草原观光、沙产品制造与研发等产业项目,实现沙漠化治理创新提质增档新篇章。目前,全旗引进亿利、伊泰、汉森、绿远10多家企业,“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造林绿化资金8.87亿元,完成各类造林面积221.75万亩。造林大户和农牧民累计投入0.5亿元,完成造林20多万亩,全旗已构筑形成以沙柳为主的工业原料林85.06万亩,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高质量饲草料原料林271.31万亩,以红枣、沙棘、葡萄、肉苁蓉、欧李为主的经济林8.15万亩,以文冠果为主的能源林基地0.5万亩,重点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态林、经济林、能源林。积极培育动物饲料、沙柳切片、生物质能、沙棘饮品、药材种植、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体系,以产业化和市场化模式扩大沙漠化治理成效。
二是依托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义务植树、“十个全覆盖”配套村村绿化工程等项目,同时落实公益林补偿措施,造林补贴等政策,全力带动全社会参与沙漠化治理积极性。截至目前,国家累计投入近15亿元,旗财政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专项资金近6亿元,共完成人工造林、飞播、封育、草原围栏等生态建设1501万亩。
三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生态建设规划,实施分类推进、整体区划、统筹布局、共同推进的规划办法,对沙漠化严重区域,实施“南锁北堵中切割”治理模式,强化自然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并实施整体迁移或限制开发等规划治理模式,在第一条“穿沙公路”的建设基础上,目前沙漠化区域又新增4条沙漠运输生命线,在路两侧大力开展防护林、锁边林建设,实现沙漠化治理科学有序推进。
四是政府主导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减免、抵押转让、土地流转等方面大力扶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优惠倾斜,先后出台优先纳入奖补范围、优先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带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沙漠化治理。
五是大力实施养护监管和保护措施,制定出台了《杭锦旗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杭锦旗关于加快转变农村牧区发展方式的若干政策》、《杭锦旗农村牧区人口转移办法》、《杭锦旗新农村新牧区村庄产业人口布局规划》、《杭锦旗草原生态保护管理办法》、《杭锦旗禁休牧工作管理办法》、《杭锦旗草畜平衡划区轮牧暂行管理办法》和《杭锦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办法,推进了沙漠生态治理成果的转化和维护。
六是创新治理科技支撑,大力宣传营造沙漠化治理良好氛围,加大落实和调动全社会参与沙漠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掏钱买活树”的办法,全力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沙漠化治理成效突出。
通过一系列举措,使绿色文化建设和生态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产业化发展思路逐步清晰,产业科技支撑不断推陈出新,林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和释放,绿色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由总体恶化向全面好转局部优良的转变。截至目前,全旗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度分别由2000年的7.3%、30%分别提高到了2014年的17.75%和75%。生态环境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向“整体转好、局部优良”的重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