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产业被公认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休戚相关,具有发展潜力大、市场空间广阔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看,医药制造业增长速度近30年来始终快于其他工业领域,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产业制高点,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万亿美元,是一块巨大的产业“蛋糕”。从国内看,未来十年是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作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全民医保、新医改政策的推行以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健康需求的增长,都将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国家已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把医药在内的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鄂尔多斯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盛产中草药材,特别是“梁外甘草”和“西部麻黄”闻名中外。各种沙生、水生植物如沙棘、沙芥、苦菜、苦豆草、螺旋藻、枸杞、牛心朴、骆驼蓬、醉马草以及动物提取物牛黄、羊胎素等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价值较高。俗话说,善谋者赢,创先者胜。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适宜、生物资源丰富、中蒙医传统文化深厚,积极发展医药制造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市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医药制造业按产品划分为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及生化制品制造、卫生材料及医用器械制造等六类细分行业。
鄂尔多斯医药制造业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民族医药研究的独特优势,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特色鲜明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的产业体系。尤其是中成药、化学原料药、生物药等行业的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和市场竞争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备了做大做强的产业基础。
1.药材资源情况
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品质地道上乘,可入药品种多达378种,采集收购的有112种。全市野生中草药生长面积3000多万亩,年产各种中草药材近1.5万吨。其中,甘草生长面积约657万亩、麻黄草生长面积为268万亩、枸杞子生长面积9000亩、苦豆草生长面积2000多万亩。
2.基地建设情况
全市已建成规模种植中药材基地3处,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约15万亩,其中:甘草基地4.75万亩,年产鲜草6000吨,集中在杭锦旗;麻黄草6万亩,年产麻黄素6800吨,集中在鄂前旗;枸杞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枸杞鲜果4000吨。此外,还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沙棘人工种植基地,沙棘种植面积275万亩;建成全球最大的螺旋藻生产基地——鄂旗螺旋藻产业园,目前入园企业26户,螺旋藻净养殖面积4000亩,年藻粉产量3500吨,占全球产能的50%。
3.企业发展情况
我市现有规模以上制药企业6家,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3家(内蒙古伊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丽生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康恩贝药业有限公司);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2家(鄂尔多斯金驼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新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物制药企业1家(鄂尔多斯市伊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中成药948吨,化学药品原药1114.5吨,实现增加值3亿元。
4.项目投资情况
2014年,我市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1.1亿元。“伊泰药业公司4万亩甘草中药制剂”和“新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770吨营养藻粉”两个项目相继投产。世界规模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项目——新威远生物化工(600吨)进入三期工程。为了推动鄂尔多斯地区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传统蒙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我市还与威斯康星大学合作,在鄂尔多斯高新区建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医药实验室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全市医药制造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二、我市医药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全国最大的产煤地级市,煤炭长期的高速发展和资本积淀无形中对其他产业造成了挤出效应。我市医药制造业虽然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和产业基础,但总体上看仍然薄弱,规模以上工业中制药企业户数仅占全部企业总户数的1.7%;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到0.2%,且投放市场的产品少,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价值链层级偏低。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不利因素,我市医药企业经营更是困难,后劲明显不足。2014年,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1.1亿元,同比下降14.3%。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规模小、发展慢。我市医药制造业发展缓慢,多年来重视与政策扶持不够,行业投入少、底子薄、实力不强。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仅有6户,且全部为中小型企业,整个行业资产不足10亿元,2014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0.15%,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有1户。
2.产品少、层级低。我市现有制药企业多为低、初级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由我市自主研发生产并投放市场的产品仅有麝香通心滴丸、三白草肝炎颗粒、强肝颗粒、阿维菌素(杀虫剂)等十几个品种,且都属于低档次与低附加值产品。在发展螺旋藻产业方面,我市虽有优势,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发展无序、重复建设、品种单一、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较差,截至目前没有1户企业能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水平。
3.技术缺、创新弱。全市医药制造业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较弱。新药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慢,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医药知名品牌和优势品种。例如在发展沙棘制药产业方面,我市虽有潜力,但由于核心技术的缺乏和研发力度不够,目前仍未有成熟产品可投放市场。
4.管理僵、动力差。经营理念滞后,缺乏整合动力。我市制药企业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不够,对产业政策、市场信息分析研究不足,互补合作意识不强,经营模式僵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做大做强的动力。
三、贵阳市医药制造业发展经验
贵阳市是素有“天然药物宝库”之称的全国中药产区之一。近年来,该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地理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已形成涉及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及制剂制造、生物和生化制品制造、医学工程产品制造的多产业构架,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市苗药、侗药、彝药等中医药和民族药已逐渐形成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药独家品种154个。2014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6.7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7.9%,成为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医药制造业入库税收15亿元,同比增长27%,成为全市税收增速最稳定、最具发展潜力的税源行业。其发展经验如下:
1.定位准:精准把脉、超前谋划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逆转机遇和产业政策导向的推动,全球医药和健康养生正在形成蓬勃的产业浪潮和新的产业模式。地处黔中经济核心区的贵阳在“天赋异秉”的前提下,抓住机遇,敢为人先,2013年,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思路,明确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启动实施“千亿级新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发展行动计划”,将乌当区、修文县、清镇市等三个县市定位为全省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核心区,打造“贵阳新医药产业圈”。这即是契合当地产业资源布局的发展思路,又是在中国医药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的机遇下,抢滩时代大潮、促进后发赶超的积极举措,也是对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新需求的现实思考,体现了贵阳市在经济发展中善于把握趋势、超前谋划的眼光与智慧。
2.发展优: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贵阳民族医药文化资源丰富,以苗药为主的民族药是全市制药产业最大的亮点。因此,该市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已有的产业基础,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将中药民族药作为发展重点,把苗药列为重中之重,将独家品种、大品种作为扶持重心。2014年,贵阳3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全国中药制药工业50强,7家进入100强。独家品种艾迪注射液更成为全国治疗肿瘤的中药主打产品之一。而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当属全国最有名的苗药龙头企业。
3.带动强:培育大企、形成集群
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企业的支撑和引领。贵阳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不断盘活做大存量资源。通过鼓励省内、跨省、跨国企业对全市传统中成药制造企业优化重组,深化与国药集团等大企业的合作,对全市排名前15位的重点企业实施专项培育计划等措施,着力培育了一批大企业集团。2014年,益佰、景峰、同济堂等一批企业上市,20家医药企业进入贵州省“巨人计划”培育方阵。大企业带动了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4.提升快:积极招商、延伸产业
在做大存量的同时,贵阳市还积极谋划引进增量资源。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导向,坚持招商引智、借力发展,不断引进龙头企业、知名品牌、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国药集团、广药集团、修正集团、华大基因、华润集团、天士力集团、悦康集团、红豆集团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项目已纷纷落户当地,正在成为贵阳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开拓者。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业态,贵阳还充分利用生物资源、生态优势,大力拓展新医药衍生产业,如康复疗养、休闲养老、运动保健、药食同源、智慧医疗等,把医药产业链发展的既粗又长。
四、促进我市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鄂尔多斯市同贵阳一样,生物资源优势明显,民族医药研究底蕴深厚,新常态下,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发挥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前景广阔。为此,在借鉴贵阳市医药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市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早谋划、快实施。制定《鄂尔多斯市医药制造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出台各项医药制造业发展专项政策,明确行业重点发展方向。理清思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资源基础和药材基地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早谋划、快实施,尽快推进我市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和壮大。
2.重优势、显特色。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一是深入挖掘我市原生中草药优势,进一步壮大甘草、麻黄等药材种植规模,着力提高药材资源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依托深厚的蒙医传统经典理论,发展以中蒙药为核心的现代医药制造业,在西部地区尽快形成较有影响力的中蒙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中蒙药品牌。
3.扶企业、建基地。加快发展中小型制药企业,稳步增加企业数量。着力扶植一批大企业,以此带动整个医药制造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多元化、高端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重点培育建设甘草、麻黄、沙棘以及螺旋藻等药材种植养殖基地,支持制药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4.育品种、塑品牌。加快培育医药优势品种。对我市药品品种进行全面梳理,以甘草、麻黄等天然优势药材为基础,将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药品列为重点关注和扶持对象,积极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对外知名度。以大品种为产业支撑,扩大市场规模,塑造全国知名品牌。
5.广招商、促整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现有医药企业和药材资源的有效优势,积极引进集科研、生产、营销、品牌、管理为一体的大集团、大企业。同时,全面分析,摸清家底,引导、促进、深化我市现有制药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对全市医药企业进行重组整合,全面提升我市医药制造业的竞争能力,促进产业快速上规模。
6.延产业、拓领域。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积极推进以螺旋藻、沙棘、苦菜等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日用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大力发展康复疗养、养生养老、运动保健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产业领域,打造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大健康产业。
7.重科技、强创新。医药制造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我市应在药材种植、药品研发和产业延伸等方面着力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建设研发平台,不断提升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有力推动全市甘草、麻黄、枸杞、沙棘等特色优势中药材的规模种植和开发利用;有力推动名优中蒙药品种的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力推动医药健康衍生产业的开发和拓展。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