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新三师第七团一连一排的宿舍,每个宿舍十位战士、十个挎包、十个水壶、十支枪……”在鄂托克旗木凯淖尔镇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旧址,73岁的老党员张忠良用略带沙哑却饱含深情的声音,向现场参观的游客及网络直播间的观众讲述红色历史。这是鄂托克旗创新推出的“老党员讲解+新媒体直播”模式,让尘封的革命记忆通过数字渠道焕发新生。
走在修缮后的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旧址内,张忠良带着观众穿梭于各个历史场景之间,边走边讲解。曾担任过木凯淖尔镇桃力民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的张忠良,对当地的红色印记如数家珍。
在中共绥蒙工委办公旧址,简朴的陈设令人动容——一桌一椅、一纸一墨,这些物品真实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环境。“旧址会风化,但记忆不能褪色;我们会老去,但精神必须永存。”张忠良动情地说。他时常回忆起儿时,常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而今那些见证者大多已离世。
“来到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旧址进行讲解,想把我听过最真实的故事讲活、讲透,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张忠良说。
在直播现场,桃力民红色文化发展中心的年轻讲解员刘子翮全程跟随学习,新老讲解员的互动成为亮点。此次讲解创新采用“草原村播”形式,通过全媒体直播带领观众“云参观”。在镜头前,张忠良指着远处的小土坡,向大家讲述这些小土坡上发生的革命故事。听完讲解后,网友们感慨: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讲解员的价值不仅在于叙述,更在于情感共鸣,用真诚的表达让革命故事从被听见到被铭记,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作为讲解员,未来工作中我要深耕史实,确保讲解内容准确翔实,同时根据听众特点灵活调整讲解风格,使红色故事更加通俗易懂。”桃力民红色文化发展中心讲解员刘子翮说。
经过系统性修复,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旧址已形成包括绥蒙工委、伊盟工委等12处旧址在内的建筑群,采用“老党员讲历史+新媒体传播”的模式,既保留了红色记忆的真实性,又让历史通过直播镜头触及更多人的心灵。如今,桃力民抗日根据地旧址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