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东胜区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紧紧围绕群众所需所盼、所急所忧,拉清单、立标杆、定制度、求实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采取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建设管理并举,全面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设施条件、服务功能,以切实的成效,让变化“看得见”、幸福“摸得着”。
老旧小区换新颜 民生工程暖民心
宽阔平整的沥青路、干净整洁的小广场、规范有序的停车位……走进东胜区一个个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曾经破旧的老小区在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好几十年的老房子,现在就像新的一样!”对于改造后的小区,居民赞不绝口。2023年,东胜区改造的49个老旧小区在居民的翘首期盼中,经过无数施工人员的辛勤忙碌旧貌换新颜。位于纺织街道便民社区的金园小区始建于2000年,由于年久失修,小区“三网”管道老化、路面破损等问题困扰着这里的290户居民。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吹到了这里,原本破旧的小区旧貌换新颜,焕发出生机活力。整洁干净的环境、向上向善向美的浓厚氛围、舒适的居住体验让居民们感到满意。“2023年,我们小区进行了大改造,‘三网’、路面、供电、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部改造了,还增加了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我们打心眼儿里高兴。”金园小区居民王金虎表示。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东胜区根据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群众改造意愿等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各小区改造内容,组织有关部门和街道对老旧小区的水、电、气、暖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摸排。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做好资金保障,鼓励供气、供暖等企业加大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坚持改造与整治、管理相结合,真正把民生实事做细做实。
共谋共建共享 老旧小区居住品质全面提升
推行“菜单式”改造模式,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这是东胜区近年来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一直坚持的民生思维。公园街道育才社区所辖的水利小区于1999年建成,2023年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改造前,街道、社区、住建局等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组织召开居民大会、公开设计方案等方式宣讲解读相关政策,多方征集小区居民的意见,摸清居民最迫切的改造需求。改造中,积极引导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参与到改造工作中,关注工程进展,监督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后及时与施工单位协商并立行立改。最终根据小区实际和居民意愿,该小区不仅集中改造了电线乱拉、排水不畅、供热管网老化等问题,还全面解决了小区照明、电动自行车及汽车充电设施、体育健身设施等老旧小区“通病”问题,全面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水利小区居民乌力吉其其格说:“改造后小区干净整洁了,冬天家里更暖了,小区环境更美了,我们住着更舒心了。”变“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为“自下而上”的群众主动参与,共谋共建共享的改造理念,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揪心事,还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动了老旧小区改造进度。
东胜区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张鲁说:“一方面我们提前对拟改造的老旧小区开展全面‘体检’,找准安全隐患和设施、服务短板;另一方面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推行‘菜单式’改造模式,依据‘体检’结果和居民意愿,‘一小区一对策’确定改造方案。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以争取上级专项及债券资金为主,以居民自筹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企业(单位)支持一点为辅,多方参与,共同筹资,对于2000年底以前建成已争取到上级专项资金的小区,居民自愿自筹投资比例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20%。居民可通过直接出资参与改造资金筹集,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真正把改造改到居民心坎里。”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提升环境,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与加装电梯、周边配套老年助餐点等适老化及适儿化改造结合起来,全力办好家门口“关键小事”,让居民幸福感不断提升。“自从加装了电梯,我们老年人不再为上下楼发愁。”提起小区加装电梯的事情,蒙欣家园小区居民赵存祝老人高兴地说,“终于住上了‘电梯房’,享受到了‘一键直达’的方便。”
“老破小”焕发新面貌, 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群众脸上的灿烂笑容是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直接体现,更是东胜区持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胜区已持续改造老旧小区183个,惠及居民6万余人。其中,2023年改造49个小区,涉及123栋楼、4745户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