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微风习习。走进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克珠日村的早熟马铃薯庄稼地,伴随着一阵阵机械轰鸣声,一颗颗圆墩墩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后续跟进的工人有条不紊地对马铃薯进行分拣、装箱、搬运……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好“丰”景。
“早熟马铃薯是节水经济作物,100天左右的生长期,种植前期和采收后期都需要控水,水量太大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今年我种了45亩,跟收购商协商的价格是1斤1元,正常亩产4吨以上,18万元的收益就要入账了。”看着丰收的马铃薯,克珠日村的“90后”薯农方学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方学富现场算了一笔账,马铃薯种子2元/斤(种植量500斤/亩)、底肥600元/亩、滴灌带230元/亩、机械采收200元/亩、机械种植110元/亩,再估算雇用人力等额外费用,每亩成本投入大约3000元。按照亩产量3.5吨算,那么1亩地纯收益就能达到4000元左右,再算上二茬经济作物的收益,这片地的产值就相当可观了。
此外,方学富家还种植了10亩辣椒、30亩南瓜、50亩玉米,养了170多只羊。在头茬种植马铃薯的地块,对二茬种植红萝卜也都提前做了计划。红萝卜生长周期短、亩产高、见效快,价格也相对稳定,是二茬种植的不二选择。通过多点开花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地避免农畜产品收购价格波动大等影响,降低种植风险,提升收益的稳定性。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研讨,今年新成立了村投公司,投资600万元建设的食品加工厂即将投用。在做大做强炉馍本行买卖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拓宽集体经济收益渠道,积极发展甜玉米、牛羊肉、米酒、瓜果蔬菜等特色农畜产品,与邻近的麻黄套村合作果蔬烘干产业,这些渠道都能提高周边农牧户收入。”克珠日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刚信心十足地说。
克珠日村紧邻榆林市白泥井镇,以横穿而过的旧城二线为界。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村周边农畜产品产值,推动一二三产与邻近地区融合发展,克珠日村紧紧围绕镇域农牧业产业发展思路,紧抓地区农畜产品辣椒、马铃薯等农牧业产业发展特点,不断在“土特产”上做大文章,通过大力探索农畜产品产业链延伸,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直接提升周边农牧户种养殖业收益。
稳面积、优品种、强链条、增效益。近年来,城川镇依托地理优势和蒙陕宁区位优势,坚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端稳农牧民饭碗的基础发展准则,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目标,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持续加大招商引资服务质效,强化农牧业产业专业技术指导,优化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嘎查村建设发展基地,建设果蔬烘干厂、集体经济产业园,优先优价为周边辣椒、土豆等农畜产品开展保鲜储藏、烘干初加工,有效“撬动”农牧民基石力量,“链”通各点农牧业产业,切实提升了农畜产品质效,实现村民、村集体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