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拉特旗恩格贝镇乌兰村,村民们正忙着将农作物秸秆、死树废木等生物垃圾加工成生物质颗粒,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一袋袋生物质颗粒开启“变废为宝”的“绿色密码”,托起村民的“致富梦”,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乌兰村地处达拉特旗西部,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过去村内及周边地区农作物秸秆、死树废木等生物垃圾体量大、清运成本高,长期困扰村民生产生活。2021年9月,包联单位达拉特旗乡村振兴统筹发展中心结合该村实际发展情况精心谋划,乌兰村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应运而生。该厂占地面积11亩,其中生产加工车间1000平方米,原料储备车间1500平方米,建设生活区域100平方米,场地硬化6200平方米;设置生物质颗粒加工设备流水线1套,匹配电力设施2套,消防机电井1眼,电子汽车衡1台及装载机1台。
村集体产业有了,又该如何发展、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呢?达拉特旗乡村振兴统筹发展中心驻乌兰村第一书记刘亚楼介绍,经济效益上,加工厂建成后已整体对外承包,承包费每年20万元;收益分配上,30%收益用于本村五保户、残疾户等临时救助、公益性岗位、转移性补贴,30%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留存30%收益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支出,储备10%收益用作应急备用金。
“这里原料多、成本少,就地取材的原料加工成生物质颗粒后,既可以做燃料也可以喂牛羊;产品主要销售到周边地区,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村民很热情,平时有时间还会帮我们打扫厂子,我们也会支付一定报酬,大家相处得很愉快。”达拉特旗恩格贝镇乌兰生物质颗粒厂经营负责人张小明说,今年以来,该厂共生产生物质颗粒草饲料2400多吨,销售额达360万元。
过去,村民闫越峰家用不了的秸秆只能焚烧。自从有了生物质颗粒厂,用不了的秸秆出售给厂子,不仅自己添了一份收益,也节省了一部分水电费、饲料等开支。“以前的玉米秸秆我们自己加工起来比较费事儿,其营养也比较单一,厂子里加工的生物质颗粒饲料,成分上除了秸秆还有柠条、枣粉、苜蓿、酒糟子、玉米豆等,喂100只羊持续4个月左右大约用了6吨该饲料;最近又新买了牛,也吃上了这个饲料,养得膘肥体壮。”乌兰村村民闫越峰说。同时,刘亚楼介绍,乌兰村村民购买生物质颗粒草饲料每吨享受50元补贴,截至目前已累计补贴约3万元。
今年以来,乌兰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升级设施设备,规划建设生产加工车间及储备车间等,加快推进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推广应用,为生物质颗粒绿色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我们预计生物质颗粒饲料年产量将达到8000余吨,年产值达到1000余万元,处理周边秸秆4000吨左右,实现反哺当地农牧民收入约200万元,同时降低了人居环境整治成本,提升了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全村受益农牧户达840户2075人,解决劳动就业180人次。”刘亚楼说。
达拉特旗乌兰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成功解锁秸秆“变废为宝”的“绿色密码”,让绿色发展和村民增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