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响沙湾旅游景区,“热浪”不止于沙。金色的沙丘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光,人影绰绰、驼铃阵阵、欢笑声声打破了沙漠的寂静。在沙漠的另一端,油门轰鸣,全地形车极速驰骋在高低起伏的沙丘,给游客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还有不久前才“开门迎客”的顺沙岛,被游客形容为“玩法多到爆炸”,多个“沉浸式”场景让广阔的大漠和星际的光影“撞个满怀”,给游客一场“难忘的星际沙漠之旅”。
“我是从广东中山过来的,第一次来沙漠旅游是全新的体验,许多情景平常都是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亲身体验后感觉太棒了。”游客黄婉霞说。
响沙湾旅游景区位于库布其沙漠边缘,绵延起伏的沙海曾经被贴着“贫瘠荒凉”的标签,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人“扎堆”。但经过多年来的生态治理,沙区变身景区,而响沙湾也借助不断升级的生态环境开启了文旅新赛道。曾经逼着许多人背井离乡的“沙窝窝”,摇身一变,成了吸引五湖四海游客的“香饽饽”。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呈东西走向,状如束弦,搭在黄河这把“弓”上。
黄河为“弓”,沙漠为“弦”。数十年的治理行动犹如“长弓利箭”成就了一派山河形胜。特别是“三北”工程的“主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以来,鄂尔多斯市打响了锁边林草带固沙、孔兑治理拦沙、光伏项目治沙、草原提质防沙等一体推进“组合拳”,库布其沙漠的40%面积变成了绿洲。
而今,茫茫沙海变成了游乐新顶流,一场由生态筑基、旅游驱动的“多重奏”正在精彩上演。生态治理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沙漠景区闯出了一条“以绿生金、以金护绿”的可持续发展新赛道。
从一个简陋的国营接待站到现在的5A级景区,响沙湾景区秉持着“沙漠是唯一的资源”理念,通过不断创新,在沙漠中建成了水上乐园,让游客的体验从单一到多元。水光倒映出的不仅是游客的“超预期快乐”,更打破了人们对沙漠干燥、缺水的刻板印象,也让沙漠因为水的滋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响沙湾景区从1999年建成到现在,游客人数持续上升,去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营业收入3亿元,上缴利税接近5000万元。通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根据沙漠的自身特点,将其适宜我们体验的时间段和优势充分利用,形成现在更为丰富的文旅载体,为游客创造更加小众化的体验。”内蒙古响沙湾旅游集团总裁张瑞明说,比如把干燥转化为纯净空气卖点,用温差制造星空观测IP,让流动沙丘成为极限运动舞台。
而在和响沙湾旅游景区相毗邻的银肯塔拉沙漠生态文化旅游区,呈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无人机画面显示,连绵不断的沙丘犹如潮起浪涌的波涛,一直向远方延伸,在其边缘,一片片、一簇簇顽强生长的绿色植被与沙丘形成了清晰的分界线,宛如大地的“生态等高线”,丈量着“沙漠变绿洲”的“进阶图”。数据显示,这条“绿带”在去年又向沙漠腹地推进了300米,而每寸绿洲都在增加旅游的承载力,为景区吸引来更多游客。
再一路向西,便进入了杭锦旗。库布其沙漠里,热血和马达一同轰鸣,无数越野爱好者在这里激情“豁沙”。如诗如画的新月形沙丘链、罕见的垄沙和蜂窝状的连片沙丘等诸多沙漠自然景观,共同“拼接”出一幅壮丽的大漠风光图。
沙漠,“变身”为杭锦旗新的产业沃土。截至目前,杭锦旗已经举办了30余场越野赛,构建起了集吃、住、行、游、购、娱、沙漠体验、越野体验、汽车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沙漠文旅产业矩阵。
行走于库布其沙漠边缘,金色沙海和绿色屏障界线分明,这里正在成为生态旅游的“黄金走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双赢“牌面”清晰可见。
生态赋能,绿色“变现”,“鄂尔多斯沙”被玩出了新花样,文旅产业不断突破“天花板”。从“响沙”到“享沙”,这是沙漠文旅的升级玩法,也是生态资产的全新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