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任务,抢抓氢能产业进入市场化临界点战略机遇,扎实推动“一链、两网、三平台”建设,高标准推进基础设施、交通、化工、电力等领域绿色氢能替代应用,加快构建我市绿色低碳体系,做强、做大氢能全产业链集群,统筹推进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建设。
围绕氢能“制储输用服”全产业链开展产业布局
我市围绕“规模制备、高效储运、多元应用、装备制造以及服务保障”开展五项能力建设,从氢能制备—供应—应用,到电解槽、燃料电池等氢能关键装备制造,再到氢能关键装备检测认证,已基本构建起一个完整、高效、可持续的氢能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全市已获批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9项,总制氢规模达到18.73万吨/年;氢能多元示范有序推进,国内首座重载铁路加氢站巴图塔加氢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世界首创煤加氢气化技术落地应用,10万吨级“液态阳光”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已落地氢能装备制造项目9个,形成了氢燃料电池系统1.4万套/年、电解槽510套/年的总制氢规模。通过示范推广、产业引育和技术攻关,持续推动我市氢能产业链“建延补强”,实现氢能高质量示范应用和突破发展。
打造以“氢能输配管网”和“氢能交通网络”为牵引的多网发展体系
我市积极构建与氢能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体系,推动“环鄂尔多斯”氢能管道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周边区域拓展,汇聚陕甘宁蒙疆氢源,打造“西氢东送”主动脉,实现“两横两纵”管网布局;以主要交通运输线路为重点,开展氢燃料电池重卡、物流车辆等示范运营,配套建设一批加氢母站、制氢加氢一体站及综合能源站基础设施,逐步形成氢能交通示范网络。同时,以氢气输配管网和氢能交通网络建设为牵引,加快向氢能耦合数字化、氢能耦合人工智能、氢能耦合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