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我市为科技事业夯基垒台、立柱架梁,锚定建设全国一流创新生态,推动科技事业发生全局性蝶变,创新能级得到整体性跃升。
“近年来,我市厚植一流创新生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蹚新路,蝉联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位列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第15位,R&D经费、技术合同交易额连续3年保持2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走在自治区前列。”市科学技术局局长边东介绍说。
我市连续两年上榜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推动“三清零”企业从2021年的77家,增长到目前的28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千家。自治区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由109家增长到271家,增长148%。产出先进制氢系统、PVC无汞化生产、绿色航煤等重大技术成果,创新“势能”、转型“潜能”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5年,我市将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以“成果转化年”为主题,加快建设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城市。从“锚定重大、瞄准尖端、培育主体、聚力转化、优化生态”五个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攻坚,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双城”共建。深化实施“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机构答题”科研攻关机制,转化推出更多科研成果、制度成果和模式成果,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汇聚,通过完善政策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