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向新 实干笃行 鄂尔多斯奏响高质量发展“好声音”
——规模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综述
锚定目标破浪行,优无止境再出发。鄂尔多斯市积极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在思维理念上“破冰”,在关键领域上“突围”,把新能源产业作为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和培育新支柱产业的关键,不断补齐发展短板,做优发展增量,推进“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全链条发展,构筑世界级新能源产业基地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新”的动能不断集聚
(一)以项目为王,跑出发展“新速度”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从“风光氢储车”产业链的破题起势,到一批批技术领先、集聚能力强的新能源新材料项目落地开工;从零排放、零污染的氢能汽车穿行于各个矿区,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模式“出口”海外,鄂尔多斯已经成为“零碳中国”的策源地和始发站,在胡润新能源产业集聚度50 强城市中位列第37名,其中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排名全国第二,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
2023年上半年,鄂尔多斯市新能源重大项目投资倍增,转型升级动能强劲。新能源产业施工项目161个,同比增长15%,投资同比增长369.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23.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9.3%,较同期提高27.1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相关行业投资同比增长462.2%,占全部新能源产业投资的63.7%,较上年同期提高10.5个百分点,拉动新能源产业投资增长245.9个百分点。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凝聚的是澎湃动力,赢得的是美好未来。
(二)以产业为本,激活发展“新动能”
把转型的油门踩下去,把发展的速度提上来,鄂尔多斯工业从“旧动能”向“新动能”的转变逐浪而高,从“积累量”向“提升质”的转变势不可挡。
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638万千瓦,较2022年新增12万千瓦。共形成风电整机5GW、风机叶片1200套、硅料1万吨、单晶拉棒25GW、硅片23GW、光伏组件2GW、光伏背板玻璃1200万重量箱、动力及储能电池10.5GWh、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0万吨、新能源乘用车2.35万辆、新能源重(矿)卡2.1万辆、氢燃料电池电堆5000套及系统1.1万套、电解槽350套制造生产能力。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5%。其中,新能源电力生产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7%。新能源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用电量同比增长29.1%。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3.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9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从新能源产品产量看,新能源发电量3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1%,锂离子电池397.2万只,新能源汽车1028辆。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新能源产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82.1亿元,占2022年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总量73.1%,同比增长102%,增速较上年末提升32.5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电力生产行业完成营业收入10.3亿元,同比持平;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完成营业收入71.8亿元,同比增长137.5%,占全市新能源产业营业收入总量的87%,成为引领全市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以创新为魂,塑造发展“新优势”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鄂尔多斯向科技要质量,向人才要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落实“科技兴蒙”行动,创新基础不断夯实、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使得科技创新“关键变量”逐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清华大学新能源产业创新中心等研究机构成功落地,隆基“高效晶硅太阳电池研究及示范应用”、捷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与氢基内燃机混合发电系统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项目的率先示范,零碳产业峰会的成功召开,一桩桩、一件件,展示了
鄂尔多斯做好“碳文章”,打好“碳算盘”,加快建成中西部地区资源城市“低碳、零碳、脱碳”发展的样板和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的坚实步伐。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36.5亿元,同比增长43.9%,高于自治区平均增速(21.8%)22.1个百分点,占全区研发费用总额(101.4亿元)的三分之一以上,达到36%,较同期比重(30.4%)提升5.5个百分点,对全区研发费用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1.4%,拉动全区研发费用增长13.4个百分点,研发费用总量及对自治区的增长贡献连续30个月位居12个盟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0.97%,较同期(0.62%)提升0.35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平均强度(0.73%)0.23个百分点。
(四)以企业为要,擦亮发展“新底色”
鄂尔多斯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提速、扩量、成链,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远景动力及储能电池一期实现量产、二期开工建设,国鸿氢燃料电池电堆项目建成,上汽红岩氢能重卡、奇瑞新能源矿卡、铁辰新能源矿卡下线运行,全球最大规模的“沙戈荒”风光基地开工建设,天合光能下线全区首片大尺寸光伏组件,亿利氢田时代下线全区首台套1000 标方碱性电解槽,宝馨科技今年年底投产的异质结电池片项目也将填补全区相关产业空白。新能源项目稳步推进,新建企业投产达效,工业经济后劲十足。
2023年上半年,内蒙古玉晶科技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新增纳入规模以上统计,成为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新兴力量。规模以上34家新能源企业中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其中,远景动力技术(鄂尔多斯市)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
二、“困”的局面亟待打破
(一)产业带动乏力,配套关联度低
鄂尔多斯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核心设备和零部件主要靠引进,本地生产配套能力不足,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正在逐步布局、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发展及协同增值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此外,新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为数不多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专精特新”的小企业数量较少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34家新能源企业中产值超亿元企业仅有5家,且均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多数集中于产业链上游,产品附加值偏低,带动乏力。
(二)并网消纳不畅,供求矛盾突出
受储能技术、外送通道、上网政策和新能源电力消纳政策的制约,导致风光新能源未能充分利用,风电和光电产能利用率低,弃风弃光等现象仍比较突出。当前我市发电产业仍以煤电为主,虽然煤电成本相对较高,但因其发电可控性、稳定可靠性远远强于风光发电,所以在电力市场上仍起绝对主导作用。煤电虽然能补充枯风、无光时新能源发电缺口,但对新能源的挤出效应也非常明显。光电和风电受昼夜光照和气象风力影响,发电稳定性较差,峰谷电差对电网造成负荷冲击较大,且要为用户提供稳定的电力需另行匹配建设稳定电源用于调谷平峰,所以,电网企业接入新能源电力的积极性不高。
(三)运营成本偏高,企业效益降低
202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新能源企业发生营业成本66.7亿元,同比增长1.9倍,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81%,经营成本居高不下,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新能源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9.27%,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人工成本、维护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成为制约新能源企业质效提升的主要因素。据了解,伴随使用年限增加,风光设备发生故障需要修缮的运维成本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但设备大多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导致很难及时维修,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企业只好选择第三方运维机构,从而加大经营成本。部分新能源装备企业受原材料价格、运费不断攀升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成本倒挂现象。随着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高校相关科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难以迅速匹配,且在技术操作方面,人才培养周期、投入比其他行业更长,专业人才短缺制约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三、“变”的思维锚定发展
发展“新能源”,迎来时代“新风口”;发力“新能源”,按下发展“快进键”。当前,政策机遇、产业“风口”与资源禀赋的多重优势相互叠加,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可谓正当其时。
(一)激活独特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新能源优势
从“山梁”到“光谷”,从“黄沙”到“蓝海”,从荒漠化“负资产”成为GDP“富资产”……鄂尔多斯不仅是传统能源的“宝藏”大市,而且也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的“富集区”,属一类风能资源区和二类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3000小时以上,开发条件优越,具备大规模、高比例发展新能源的资源、土地、调峰、外送等多重优势。新能源开发可利用土地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2.33%;风能、太阳能技术经济总可开发量约为1.4亿千瓦。此外,还有大量的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矿区排土场以及较强的电力消纳能力,具备建设大型光伏发电基地和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优越条件,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下一步,鄂尔多斯依托国家规划的库布齐沙漠新能源基地,推进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突破500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总书记为内蒙古带来了重大政策利好和发展机遇,鄂尔多斯要立足基础优势,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以产业转型的升级增加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二)发展配套装备制造,完善新能源产业链条
以“绿”为要,向“新”出发,实现新能源装备制造本地化不仅是促进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远方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码赋能做好“链”上功夫是关键,继续实施招商引资三年行动,围绕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统筹用好顶格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方式,组建招商专班,制定招商目录,绘就招商引资“两图两表”,以世界、中国、民营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为主攻方向,引进一批基地型、规模型绿色产业链项目,加快构建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风光氢储车”全链条产业集群。依托已引进的产业链头部企业,吸引聚集上下游产业入驻,构建以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主产业链为核心的产品链,布局玻璃纤维、树脂、碳纤维等先进叶片材料的研发生产,充分利用新能源制氢成本低和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以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系统为双核心,加快构建制氢、氢存储、氢运输、 加氢站、氢燃料电池“五位一体”的氢能产业体系。聚焦应用场景优势,布局矿用卡车、物流牵引车、煤矿特种车辆、工程车辆等电动产品线。力争到2025年,实现150GW 光伏装备、100GWh 储能装备、9GW 风电装备、3万套氢燃料电池、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规模,“风光氢储车”总产值超5000 亿元。
(三)强化政策引导扶持,解决风光消纳矛盾
解决风光消纳矛盾,是我市新能源发电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完善新能源开发指标分配规则,明确资源配置与产业落地捆绑的要求,注重向优势企业倾斜、向优势产业倾斜、向具备本地消纳条件的优势地区倾斜,充分调动消纳主体的积极性。二是深化电价改革,积极打通新能源发电输送通道,合理布局电源总量和结构,避免现货交易陷入价格恶性竞争,落实调峰电价政策,完善利益共享的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三是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风光互补、储能协调、智能输出、平稳可控”,这是让风光能源“听话”的秘诀,支持建设新增负荷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充分发挥源网荷储协调互济能力。
(四)助力企业育大培新,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全力推进新能源企业培育工作,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基本盘对打造鄂尔多斯工业“升级版”意义重大。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我为企业找订单”活动,不断深化企地融合发展,深入走访调研,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特点、技术优势及应用领域,精准掌握企业供需结合点,剖析企业市场开拓的堵点难点问题,研究纾困解难举措,精准匹配供需双方需求,着力帮助企业打通产需渠道。二是限上限下联动扶持,相关部门要下大力气寻求限上新能源企业降本增效良方,重点扶持远景、玉晶科技等规模以上企业提质增效,切实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统计、工信、发改和税务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动、沟通机制,为限下新能源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培育服务,保障隆基、上汽红岩等新能源企业尽快升规入统。
明确路径,方能不惑不惧;厘清优势,才会勇毅前行。
借助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东风”,鄂尔多斯必将在新能源“绿色赛道”上把蓝图变成现实,把愿景变成实景,谱写出“能”力十足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