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绒产业是鄂尔多斯市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面临着羊绒品质下降和市场对优良羊绒产品需求增加的双重矛盾,造成优质羊绒供给侧的失衡。市科技局深入贯彻落实“科技兴蒙”行动,推动“科技新政30条”扎实落地,推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立项实施“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项目“鄂尔多斯市绒山羊良种选育和产业创新发展示范”,该项目由鄂尔多斯市农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自治区、鄂尔多斯市4家科研院所,从羊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着手,着力解决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种质退化以及高效养殖技术、品质保障技术和智慧化信息化技术缺乏的问题。
该项目以促进鄂尔多斯市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目标,从绒山羊品种选育、营养调控、羊绒品质追溯、规模化高效养殖、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5个领域开展相关技术集成与示范。一是绒山羊优质种羊选育提高与推广。从种质资源上改变绒山羊的生产性能,改进培育品种,保护优质品种。目前已开展绒山羊生产性能测定21720只,已培育发放阿尔巴斯白绒山羊优质种公羊1087只,培育绒山羊育种基地3个,改扩建绒山羊中心配种站47处,组建“超细型”绒山羊核心群20群共4000只,绒山羊高繁群8群共2000只,开展人工授精技术培训3期,完成绒山羊人工授精50800只,良种覆盖率达到98%。二是绒山羊营养调控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进行母羔一体化营养调控、围产期母羊营养调控技术和羔羊培育技术的集成与示范,保障母羊繁殖率和羔羊成活率。目前建成核心示范户10户,其中3户建立绒毛用羊不同养殖环境下的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核心场与示范场,推广示范户209户,示范繁殖母羊规模达到31200只。通过对母羊繁殖期营养调控技术和饲料配合筛选技术的集成推广,已制定母羊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参数2套,建立集成型营养调控技术1套及配套功能性饲料2种。目前已研发推广绒山羊母羊配种前期及妊娠前期饲料681.4吨、产前调控料255.9吨、泌乳期调控料255.9吨,母羊繁殖率平均提高20%以上。三是基于大数据下的羊绒品质溯源评判和合理利用。目前累计开展了41536份羊绒样品的检测,完成 4批原绒,9批分梳绒的拍卖样品检测,保障了优质种羊选育、畜群优化调整和羊绒优质优价的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建1 套羊绒品质数据库、1个电子信息平台;完成山羊绒品质样品的多项品质指标、油汗脂肪酸和矿物质测试,在建立羊绒纤维品质与产地特征评价模型1个,进行羊绒产地追溯,引导羊绒生产和销售市场实行“按质论价”。四是绒山羊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创新绒山羊生产技术模式,提高绒山羊绒肉品质和产量,并对以上养殖综合技术进行总结与提炼形成绒山羊标准化养殖技术。目前建成高效繁殖技术核心示范户11户,推广示范户23户,共完成5290只基础母羊高繁技术推广,1900亩饲草料基地建设,目前研发推广母羊配种期精补饲料158.7吨,使母羊产羔率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135%。部分牧户流产率由10%降低到1%,妊娠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96%。五是绒山羊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发展了4个绒山羊产业技术服务组织,构建了绒山羊生产技术服务体系精准的提供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的进行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达到牧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最优化。建立了绒山羊生产信息综合数据平台和系统终端,准确分析掌握牧场绒山羊生产动态监测和趋势分析。通过互联网、云技术使牧场信息互联、交易互联、消费互联形成云产业链。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共建成56个核心示范点,232个推广示范点,示范规模达到5万只绒山羊;制定地方标准4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个,建立了1套绒山羊生产信息综合数据平台和系统终端;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600余人。在各项绒山羊生产集成技术与成果的推广应用下,为绒山羊产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充分激发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活力,每只优质种公羊可产生经济效益5000元,每只母羊从产羔、增重、增绒可增加经济效益296元,每只羔羊育肥销售可增加收益251元,通过羊绒优质优价收储与优质羊绒拍卖建立羊绒优质优价市场体系,养殖户销售羊绒每公斤可增加收益60元以上,共为项目区创造经济效益达1600万元以上,养殖户户均增收达20000元以上。项目区绒山羊生产要素配置得到优化利用,要素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压力和草场破坏程度显著降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推进鄂尔多斯市绒山羊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鄂尔多斯将打造“中国绒都”和世界羊绒集散中心,下一步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和成果转化经济社会效益,集中科技资源和资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搭建,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实现农牧民降本增收,通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撑羊绒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