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面对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新机遇,紧扣“大漠大河大草原、风光无限达拉特”的旅游定位,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统筹自然、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资源,持续丰富完善沙漠休闲、黄河景观、乡村度假、历史遗迹、工业文明等旅游业态,着力构建“两带一区多线”(沙漠国际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体验旅游带、黄河风情和生态农牧业休闲观光带、额林滩和柴登草原湿地保护旅游区、十条黄河孔兑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线)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全面打响达拉特旗黄河“几”字弯旅游品牌。
一、基本情况
达拉特旗位于黄河“几”字弯顶端,这里大河浩荡、大漠苍茫、草原丰美、田野沃饶,现有国家A级景区6处,是全区拥有A级景区最多的旗县,建成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树林召镇和东海心村分别获评自治区首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镇”,兴昌渔村民宿、23度沙壹号院被评为“自治区旅游丙级民宿”。2023年,全旗累计接待游客355.63万人次,增长26.67%;旅游收入58.05亿元,增长181.8%。
二、推动春夏旅游的工作思路及举措
(一)建设全国沙漠旅游目的地。依托库布其沙漠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沙漠资源,重点实施响沙湾、银肯塔拉等景区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并结合近年来旅游人群及消费结构的变化、旅游市场开放程度及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化等多重影响因素,积极培育游客喜爱的沙漠探险、沙漠越野、沙漠休闲度假等旅游新业态。同时,加强旅游宣传推介,采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通过微博、抖音、公众号等媒介平台开展多形式的营销推广,并计划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在京藏、包茂等重要交通节点设置户外宣传广告,努力让线上线下游客充分感受达拉特旅游魅力,扩大沙漠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推动“文旅+”融合示范发展。按照“一核多点”的发展思路,在“打造融合发展新模式、拓展融合发展新空间、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上集中发力。一是基于本土资源及市场定位,找准文物文化资源和旅游消费产品之间的契合点,从草原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极具达拉特风情的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具有文化个性、能够深刻感染游客内心的旅游品牌核心价值,通过打造“个性化”的特色IP名片,让文化符号在充分发挥其自身魅力和价值的同时,引导和驱动游客的消费行为从而获得收益。二是以农村田园景观游玩、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和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为核心,重点打造集观光、采摘、游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利用赵大剪文化大院、兴昌渔村、绿沃川空中草莓园等场所,深度打造以树林召镇东海心村为主的田园旅游度假观光地。三是开启“非遗+”跨界融合新模式,在响沙湾、银肯塔拉、万通水世界等景区规划设置非遗现场展示、制作、体验、互动、文创产品展销等区域,组织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制作流程,让游客亲自动手体验,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四是通过科技赋能的方式,将建亨文创空间全部场景收录在互联网平台,使游客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络实现虚拟旅游,不仅有效破解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分离,文旅融合形式化与浅层化等发展困境,还让在线的文化体验高效地转化对达拉特旗文创产业的深刻印象。
(三)发挥特色饮食文化优势。依托黄河鱼、呼斯梁羊肉等名优农特产品,鼓励特色餐饮企业在景区周边及乡镇开展连锁经营,在东海心村等游客聚集地打造黄河鱼、虾蟹等特色旅游餐饮美食村社,着力打造企业与群众广泛参与、知名度高的旅游美食品牌。同时开展系列美食评选活动,努力培育一批达拉特“老字号”餐饮品牌,年内争取完成编印达拉特美食攻略,进一步丰富达拉特旅游产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