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文体旅游
央视聚焦:“黄河从草原上流过—— 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展引人瞩目
发布时间:2023-10-27 10:17:06      作者:窦志斌 甄自明      来源:鄂尔多斯市文化和...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10月23日,央视新闻报道了全新上线的展览“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展的详细内容。走进貌似巨石的鄂尔多斯博物馆,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展便映入眼帘,此次展览整合了最新的文物研究,展出了众多的精美文物,引得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此次展览筹备历时2年,自9月27日起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长期展出。共展出面积7300平方米,分别位于鄂尔多斯博物馆四楼5号展厅、三楼3号展厅、二楼1号展厅,共用4000多件(套)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1件,二级文物201件,三级文物455件。展览以数字技术为底层基础,结合影像复原、虚拟现实、声音拟合、深度学习等科学技术,在阐释和展示两个环节充分利用多种艺术呈现手段,集中展示鄂尔多斯悠久而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

一是学术引领,普及历史文化。展览通过展品陈列及辅助展陈手段,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学术成果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黄河、草原这些自然地理信息出发,了解鄂尔多斯地区文化形成、文明起源以及国家出现的历史过程,了解鄂尔多斯地区在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深刻影响。展览注重历史文化知识普及的多样性、层次性与可及性,让不同地区民族、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在观展过程中有效接收到展览释放的信息,力求在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让不同知识与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博物馆获得体验感与满足感。

二是技术支撑,再现生动历史。在文物数字化工作基础上,“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在展览陈列、宣教服务等业务方面,联合技术团队,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目标,加大技术投入,组织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展陈水平与服务质量。半地穴房屋是新石器时代常见的住居形态,尽管相关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普通观众还是很难理解残存遗迹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差距。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在这类遗存展示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图片展示、复原展示之外,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遗存实际情况,对房址进行了数字复原与展示,观众可以通过小视频,清楚观察到新石器时代先民从房屋选址到废弃的整个过程,对照其他相关陈列信息,完整了解史前居民生活的生动画面。而对于秦直道这样重要却单调的历史文化遗迹,除地图展示、保存现状图的片展示之外,还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坐在模拟的马背上,真实体验20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在尘土飞扬与马蹄列列中感受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伟大与自豪。

三是艺术呈现,实现对话交互。“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的艺术设计之美体现在方方面面。作为展览主题元素的黄河和草原,无论是在旧石器时代萨拉乌苏古动物群的复原展示还是体现明蒙朝贡贸易的马市,都是一望无际、蓝天白云的风格,在这样宏大场景的设计背景下,历史的涓涓细流显得娓娓道来。交互设计也是展览的亮点之一,很多展区都设置了交互体验展台。旧石器时代展区内有“石器辨认”“功能分析”“相关物品”等测试性互动体验,新石器时代展区内有石城址三维展示,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触摸屏了解不同石城址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文姬归汉是当时汉匈交往的重要印证,蔡文姬嫁给南匈奴左贤王十二年,曹魏政权建立后,将其赎回中原,而她创作的《胡笳十八拍》,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名篇,展览中设计了独立的空间,用音频、视频的方式,再现文姬归汉的佳话,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听《胡笳十八拍》片段。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