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文体旅游
乌审旗: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文旅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1-08-11 08:59:00      作者:朱志忠 雷明东      来源:乌审旗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近年来,乌审旗文化和旅游工作不断发挥文化振兴的辐射作用,集聚文旅事业的陶冶功能,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充分利用文化、旅游扶持政策,开创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

以大文化构建大服务,实现文化普惠民生

全旗形成以旗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为核心,苏木镇综合站为基础,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点,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建成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展厅)19个,培育基础文化户6566户,文化独贵龙123支;建立流动图书服务点46处,草原书屋57家,万村书屋5家;启动实施旗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推动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建成全旗462个地面数字加油站;新设置24小时图书借阅室,年新增图书5000册以上;文化馆年举办培训声器乐、舞蹈、书画、摄影爱好者2100余人次,派遣文体特派员30多人,开展辅导培训300余次;2019年乌审旗成功登入“全国文化百强县”。五年来,乌审旗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及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把文艺精神食粮送到百姓身边。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主题广场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其它各类文化活动1360场次,惠及群众近45万人次;全面实施农村牧区公益电影“2131”放映工程,全旗61个嘎查村、社区累计放映1200余多场次,受益群众达8万多人次;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辅导共300多场次,年惠及群众累计达28万人次。丰富多彩的文艺惠民活动轮番上演,让乌审旗“文化味”十足,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精神文化大餐。

以大力度推进大建设,加大遗产保护力度

第一次完成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建成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监控站、观景台,修缮海流图庙、1949年秋后旗委办公旧址、乌审召白塔及活佛府山门,完成全旗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碑和25处文物界桩安装;推进乌审旗文博体系建设,完成鄂尔多斯民歌博物馆、呼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纪念馆等博物(展览)馆、苏力德文化、敖包文化、农耕文化博物馆等10多处基层文博展厅新建布展和提升改造工作;成功申报并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保护项目累计21个、代表性传承人累计80余名,乌审旗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走马);建立自治区传统工艺工作站乌审旗分站,挂牌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鄂尔多斯乌审旗实践基地”;组织编写《乌审文化大全》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乌审旗地名志》《鄂尔多斯民歌》(短调)《乌审走马文化》《察干苏力德祭祀文化》《乌审敖包文化》《百年光影·见证绿色乌审》等书籍。全面营造文化遗产保护良好氛围,在遗产保护推广、传承、抢救、发掘上再立新功。

以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彰显文旅融合特色

充分挖掘和融合文化与旅游资源,大力扶持马头琴、根雕、刺绣、服饰等民间传统工艺品制作,组织参加各类文博会、展销会310多场次;不断促进演艺、会展、文化创意、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优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对红色旅游商品、体验馆、书籍、历史遗存、公开文献进行设计包装,增加红色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吸纳更多实力雄厚、理念先进的企业入驻乌审旗文化创意产业园,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集聚的主流平台,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功打造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风民俗旅游风情节、察罕苏力德那达慕、乌审召查木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节庆品牌,依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蒙古族男儿三艺等传统体育与旅游相结合,探寻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向;开展骑行、沙漠赛车、越野车、摩托车等特色竞技体育旅游项目,为旅游产业开拓新的领域,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以集休闲、医疗、养生为一体的巴图湾养生馆、陶尔庙养生院作为示范,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与文化旅游市场的深度结合,形成以休闲、度假、疗养、保健、养生的康养文化旅游格局;各大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时,主动融入乌审文化元素,针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户不同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一户一方案进行文化内涵提升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制作一批具有乌审文化特色的餐具,免费向各农牧家乐接待户发放,全方位提升农牧家乐接待户文化内涵;不断开展文化氛围提升工作,在已建成的旅游厕所墙上安装乌审旅游风景图、乌审重点景区介绍等以乌审文化为主题的创意装饰牌,使游客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乌审文化和旅游。不断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按照全地域覆盖、全要素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逐步形成了文旅景观全域提升、服务供给全域配套、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版。

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支撑

累计投入5亿多元,兴建和改扩建了乌审旗“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影剧院)、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和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四级设施网络,打造了城区“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十公里文化圈”;出台《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组织编制了《乌审旗“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乌审旗红色文化发展规划》;中天丽府酒店2011年被评为国家三星级饭店,维佳特·尚品酒店2018年被评定为“银叶级绿色饭店”;共建成旅游厕所135座,在全旗主要交通沿线设立了48块旅游交通标牌;打造“土、特、纯”为特色的农牧(渔)家乐120多家,新评星级农牧家乐66家,新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5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市级休闲观光旅游农牧业庄园4家,田园综合体项目2处,巴图湾村成功入选国家文旅部、国家发改委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首批名录,陶尔庙嘎查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与生态、康养、体育、农牧业等融合发展,在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康养旅游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

以大视野谋划大格局,创新文旅文艺精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乌兰牧骑编创完成民族歌舞大型晚会《歌颂新时代》《乌审风采》及《唱响乌审》系列精品晚会,创作歌曲《党旗飘飘》《祝福中华》《一首唱给草原的歌》等120余部作品;编排民族歌舞大型晚会、马头琴交响音乐会、小品、舞蹈、歌曲《乌审情韵》《蜕变》《温馨的角落》《绿色崛起》《党旗飘飘》等170余部作品;蒙古剧《茫瀚巴拉尔畅想曲》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和舞蹈《旃檀席热》分别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马头琴乐团编排马头琴交响乐大型音乐会《北疆雄风》《赞歌改革—新时代草原琴韵》《萨拉乌苏天地歌》,编创《成吉思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天山云意》《丝弦传说》等40余部作品;乌兰牧骑先后荣获全区“草原学习轻骑兵”“自治区一类优秀乌兰牧骑”、全市“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和舞蹈《旃檀席热》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奖和舞蹈奖;马头琴乐团参加2019年CCTV新春原创音乐会荣获金奖、参加央视《中国器乐大赛》入围全国8强、参加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获优秀组织奖,荣获“鄂尔多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乌兰牧骑和马头琴交响乐团成功赴德国、法国等地开展交流演出15场。让文化之美与日常生活深度契合,“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

从自然风光游到文化旅游,文化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容,也提高了文化的附加值和旅游品质,乌审旗将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发展动能,积极培育了“萨拉乌苏”“乌审召”“独贵龙”“察罕苏力德”“乌审马”等文化旅游品牌体系,让乌审文化“亮”了起来,让文物古迹“活”了起来,让节庆活动“燃”了起来,让文艺精品“热”了起来,让乌审独特的生态之美和人文之韵得到更加充分的绽放。今后,乌审旗将继续大力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深挖旅游市场潜力,通过文化旅游亮点启发和弥补盲点,深化文旅融合,为推动全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