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鄂尔多斯围绕“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目标,引进实施了“行走的医院”项目,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快构建适应城乡发展特点、优质高效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7个旗同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已组建12个紧密型医共体,服务基层农牧民群众实现全覆盖。
一、补齐基层医疗短板,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投资300万元完成展旦召中心、榆林子、敖包梁3家卫生院新建和搬迁,软硬件建设全面升级;投资230万元完成23家基层医疗机构便携式移动体检设备及信息平台建设,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便捷、高效的完成健康体检;投资620万元为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配备了远程心电、生化仪、DR、彩超等医疗设备,填补了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检测设备的空白。二是实施“行走的医院”项目。通过全科医生助诊包,在田间地头即可为农牧民开展常规健康检测服务,超声影像、血检、尿检、心电图等各项检查结果可实时传至旗人民医院,搭建了从村镇到旗县到国内领先医疗机构的远程会诊平台。截至目前,全科医生助诊包累计使用5.3万余次,完成远程挂号4868次、远程会诊3194次、心电协诊7810次,筛查出心梗、心衰等大病687例。“健康180”服务平台接单2300余次,完成上门服务850次,向区外医疗机构转诊患者14人,9名心梗重症患者因处置及时挽救了生命。三是打通了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行走的医院”已全部覆盖辖区9个苏木镇、覆盖人群近12万人,农牧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1%,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100%,基本搭建起了农村牧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
二、深化医疗服务改革,推进医疗资源提质增效。一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制定《达拉特旗医共体组织选派帮扶专家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方案》,通过采取专家坐诊、教学查房、临床带教和总医院选派业务副院长、优秀医师到卫生院挂职坐诊的方式,全力赋能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进旗域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截至目前,下沉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肿瘤科、超声科、消化科等专家200余人次,教学查房150余次,累计受益800余人次。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引进一批名医、培植一批名科、建设一流医院”的工作思路,组建成立了“名医工作室”3家、“名中医工作室”4家、“博士工作站”2个;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与全卫互联网医院开展战略合作,每周下派肿瘤专家到旗人民医院坐诊,切实解决患者术后化疗、中医治疗等高难度服务。截至目前,接诊已经超过6500余人次,治愈疑难杂症1050多例,开展手术200余例。三是推动“一站式”服务。旗级3家公立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过程、集约化、一站式的延续服务,减少窗口办理的排队次数和等待时间。开设便民门诊,帮助需长期口服药或已确诊且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人在门诊开具一般检查、检验及常用药物处方,简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三、坚持机制创新,高质量推动紧密型医共体。一是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依托医共体信息建设平台,建立远程会诊、协同门诊、远程教学、区域影像、远程心电等中心的协作机制,实现了‘医共享、人共享、数据共享’的数字化分级诊疗,高效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苏木镇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二级、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诊断结果区域内共享互认,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已完成421例影像和超声诊断,心电中心指导完成7810例心电诊断,协同门诊完成800余例诊治。二是推动三医协同联动。在基本医保资金拨付上,在医共体按人头付费框架下,实施医保基金总额预付、结余留用的政策,积极推动疾病分级诊治付费政策,同步实施住院按病种付费、慢性病倾斜支付等支付政策。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出台《达拉特旗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绩效考核评价方案(试行)》,共设置四个维度26项指标,以督导检查、量化考核、动态监管为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建立起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管理规范、公正有效、奖惩兑现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考核管理体系,促进全旗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