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达拉特旗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立足“五梁三沙二份滩”旗情实际,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牢牢抓住“良种、良田、良企、良策、良才”五个关键,锚定“构筑大农业”目标,全面实施一产重塑十大行动,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发展,加快由农牧业大旗向农牧业强旗转变。现全旗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的比率达到67%,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达到16.5亿斤,蔬菜、肉、蛋、奶等产量居全市第一;“统种共富”“合作共赢”等经验做法获得自治区肯定,连续两年荣获市级乡村振兴考核验收评定优秀等次。
一、工作开展情况
达拉特旗以“龙头引领、产业集聚、链上致富”为工作导向,聚焦“外引内培、延链补链”,推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筑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根基。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成长环境再优化。围绕“党建+营商环境建设”,坚持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四个环境”一体建设,打造政策最贴心、办事最省心、投资最安心、服务最暖心、生活最舒心的“五心”品牌,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蓄动能、厚植优势。2018年以来,累计引进蒙牛、中化、东方希望、海高等大型涉农龙头企业2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有力促进了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为产业振兴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同时,聚焦各苏木镇重点嘎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以产业对接、共赢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实现富民产业延伸到户,带动农牧民持续增收致富。
(二)坚持靶向发力,推动龙头企业发展路径模式再升级。聚焦粮食、乳肉、果蔬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助力企业走精准化、多元化、安全化发展的路子。现全旗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4家(粮食产业17家、果蔬产业10家、乳产业8家、肉产业13家、绒毛皮革产业1家、特色产业5家),实现各大主导产业全覆盖。同时,结合国家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目前已有26家农牧业生产主体被列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试点单位,“二品一标一新”农产品年产量达43.8万吨,成为自治区重要的有机奶源基地。
(三)坚持全链融合,推动龙头企业经营能力水平再提升。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以项目带动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以示范村镇为基础、产业园为引擎、产业集群为骨干、旗镇村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头部”企业。近年来我旗先后获批树林召镇国家级产业强镇蔬菜全产业链、内蒙古西部绒山羊产业集群、市级玉米种业产业园和肉羊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等一批融合发展项目,2022年龙头企业加工产值达16.15亿元,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到70%。
(四)坚持完善机制,推动龙头企业联农助农再续力。为持续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我旗推出“亿元惠农惠企”大礼包,出台制定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高标准生产经营示范基地、金牛富农等一系列旗级惠农惠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订单农牧业,领办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各类合作组织,采取托管服务、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助力农牧民实现多渠道致富。目前,全旗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12家,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3818人,带动农牧户4.57万户,户均增收2930元,农企利益联结比提升到66%。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农村牧区仍是我旗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在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农牧业“四低四弱”问题在我旗普遍存在(产值低、效益低、加工转化率低、融合度低,区域品牌弱、龙头带动弱、创新支撑弱、增收能力弱),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一产产业链条短,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明显。下一步,我旗将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个核心,以实施一产重塑十大行动为主抓手,充分发挥农牧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社会稳定、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把基础和优势利用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全力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旗。
一是聚焦“引、帮、带”,强化龙头企业主体培育。加大“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力度,紧盯乳肉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链短板,力争到2025年建成奶制品加工厂1处,脱水果蔬、预制菜、休闲零食等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总产值比值提高到2.5:1。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市高质量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若干政策措施》《达拉特旗金融支持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等“一揽子”政策举措的集聚效应,每年安排5000万元用于风险补偿金和贴息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助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协调亿利、荣信、北联电等大型工业、能源企业参与“工业反哺农业、二产拉动一产”,发挥本土龙头企业产业链、供给优势,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现代农牧业高效转型。
二是聚焦“新、牌、融”,深化产业链全方位融合发展。引导真金、正时等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创新驱动作用,支持开展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持续加大“高新尖”涉农龙头企业政策补贴力度,打造产业新业态。同时,围绕“大米、果蔬、羊肉、黄河鱼”等本土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特色产品,进行精准化、差异化产品定位,力争到“十四五”末,“黄河几字湾”区域公用品牌产品销售额达到3亿元。此外,发挥融合载体作用,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发挥“链主”担当,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打通上、中、下游关键环节,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三是聚焦“辅、联、聚”,优化建立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开展“前员带万社”行动,以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载体,带动新型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区“农牧业社会化服务样板旗”,促进企业、农户“大联合”,争取到2025年,全旗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970家,农企利益联结达到70%,全旗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体系初具格局。同时,不断提升企业能动性,引导龙头企业发挥要素聚集作用,打造“一线一带两区”“一核五园”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让更多农牧民实现“链上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