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形象地说明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提升基层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乌兰陶勒盖镇巴音高勒嘎查在原有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创新提出“再生式”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建立草原红牛养殖基地,“再生式”集体经济稳健迈出第一步。
“再生式”集体经济是指在现有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金、资源和管理优势,培育一个新的集体经济项目。巴音高勒嘎查始终坚持乌兰陶勒盖镇党委、政府关于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促进嘎查集体经济内生式、再生式发展,激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举好“党建旗” 打好“硬基础”
巴音高勒嘎查以“红色引擎·牧野初心”党建品牌为引领,擦亮“最强党支部”这块“金牌匾”,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全年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党支部+龙头产业+基地+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模式,制定合作社章程、集体经济发展计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紧跟“十四五”发展步伐,推进嘎查集体经济有序发展、规范运行。响应镇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建立“四个一”产业发展新模式,发挥旗属国有企业经营水资源的特殊优势,进一步完善嘎查矿泉水厂建设运营,实现“企地合作”共同经营。目前已建成年产6万吨桶装水生产线、年产4万吨瓶装水生产线,年获利150万元。“温都尔”矿泉水火起来的同时,嘎查在立足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谋求集体经济多元化、可持续化发展,创新提出“再生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变“一核带动”为“双核驱动”的集体经济发展新形态,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新活泉”,实现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互促互进。
种下“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巴音高勒”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河流”,“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得水而富、守水而久”的发展理念,早已为今天的“丰收”埋下了种子。草原红牛养殖基地建立前期,巴音高勒嘎查“两委”成员本着对农牧民群众负责任的态度,多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养牛技术、研究养牛品种,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多次商议后,最终决定利用20亩集体草场和矿泉水厂所获得的收入建立草原红牛养殖基地,发展肉牛养殖业,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集体经济组成部分。预计该项目年收入达50万元,年纯收入达30万元。“再生式”集体经济项目在巴音高勒嘎查生根开花,“绿色经济”已经绽放新芽,生态效益逐步转换为经济效益,嘎查集体经济互惠互利、补充发展。草原红牛养殖基地项目为嘎查集体经济种下的新“梧桐”,可以对嘎查部分农牧民在养殖业、品种改良、奶食品加工生产等方面起到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这种依靠“大集体经济”再生新集体经济的模式,用利润产生新的利润,用利润拓展新的项目,用利润开发新的模式,让嘎查农牧民安心、放心、省心、舒心。
育肥“资源土” 念好“致富经”
巴音高勒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乌兰陶勒盖镇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升级版”的缩影。近年来,乌兰陶勒盖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及产业优势,积极促进镇区园区联合发展,全面构建“南农、北牧、东闲、西崇”发展布局,统筹推进“皇香”生猪养殖主产区、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核心区、草原红牛改良繁育区、乌审马产业示范带“三区一带”建设,率先组建“皇香”生猪产业化联合体、草原红牛产业化联合体、“牧野学堂”党群教育产业化发展联合体,组织实施巴音高勒嘎查希布尔泉矿泉水厂、巴音敖包嘎查农机合作社、巴音希利嘎查劳务服务有限公司、红旗村“菜篮子”产业基地、前进村生猪育肥园区、跃进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胜利村文旅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等一批集体经济项目,实现了村村都有集体经济,样样都是精挑细选,个个都能活力十足,蹚出了一条“产业强基、资源固本、村镇联动”的集体经济发展“先行快速路”,农牧民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笑容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
“再生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雏形初显,发展壮大少不了支持和引导。下一步,乌兰陶勒盖镇将继续支持巴音高勒嘎查巩固完善“再生式”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将发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总结形成可以复制推广的“特色管理模式”和“优质工作方法”,逐步应用到其他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嘎查村,带动其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夯实基础,铆足干劲做出成绩,为乌兰陶勒盖镇“大集体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