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如何留住人才、培育人才,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目前村级主干基本上是50后和60后的农牧民,其思维观念、创新创业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极不适应形势需要。极少数村有70后或80后的主干或后备干部的,个人致富能力与文化素质都好,但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发展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又不强。目前全旗村两委(支书、主任)的年工资是24000元,其它每年19200元,由于精准扶贫和土地草牧场确权等工作量巨大,村干部基本成了全职干部,但工资待遇太低,难以养家糊口,更留不住青年人才。
二是如何科学制定规划、执行规划,解决怎样振兴的问题。当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的推进,虽然大部分嘎查村制定了专项的规划,但通过调研了解,广大基层干部普遍认为:规划就是一个“规划”,有的不具备养鱼、养虾就盲目的编进了规划,有的不具备发展旅游想方设法往上凑,有的甚至不知道何为规划,编制规划村里既不知道到哪里去找钱,也不知道去找哪个部门和哪个有资质的机构,只能寄希望来个驻村帮扶的后盾单位,这样的规划何谈“因地制宜”?此外,苏木镇一级基本没有财政和财力,无法组织任何项目与工程实施,村一级普遍没有集体经济实力,没有集体资源,也没有措施手段,只能靠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来实施,然而上级职能部门的项目与资金每年总额只有那么多,面对乡村振兴的巨大资金需求,真的是九牛一毛,杯水车薪。
三是如何激发内生动力,解决后续发展动力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克服目前乡村振兴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做大做强,公益事业做实做好,乡村面貌改善改观等众多难题。做好重新组织农民的工作,必须深化农村牧区各项改革,只有在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土地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土地股权制度改革,在保证农户承包土地面积与权益的前提下,打破田地界址界限,实行全村土地的统一规划、整理和产业化种养,从而做大做强第一产业,催生培育农村二、三产业,让农村牧区真正繁荣兴旺起来。同时,要解决农牧业的高品质发展问题,必须把农牧民重新组织起来,实现强弱联合互助,弱弱联合互助,才能实现农牧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才有农牧业的品质与效益,才会有农牧民的共同富裕与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