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亥老年文艺队现在是村里的‘小喇叭’。”驻村干部乔来说,“宣传扶贫政策,家喻户晓。”
在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阿道亥村,一场老年文艺演出正在进行中。
阿道亥村属于伊金霍洛旗偏远地区,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老弱病残”村,村民们多年来想筹办文艺队的希望也一再落空。
今年3月,市政府办公厅包联驻村工作队进入阿道亥村,通过走访排查调研,发现该村脱贫政策知晓度低、脱贫干劲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决定自筹资金,组建老年文艺队。
从此,文艺队成了丰富农牧民的日常生活、加强党建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凝聚村民向心力意义不言而喻。
农忙不忙。正值秋收季节,阿道亥村却没有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观看文艺演出。村民王铁云告诉了记者原因。
今年村里为发展村集体经济购买了收割机,这个大家伙成为秋收的主力军,解放了村民的劳动力,给大家节省了不少的时间。“我家种的40多亩地,以前人工收割得2个来月,今年只用了20多天。”王铁云说,“现在有时间来看看文艺演出,这种日子在以前想都没想过。”
阿道亥村共有9个社,738户,1893人,但劳动力只有813人,究其原因,该村残疾人口就有258人,而且居住分散。因此,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带动农牧民脱贫增收的唯一途径。
如何规划发展、怎样稳步实施和妥善管理?
市政府办公厅包联驻村工作队经过反复排查调研,结合村里实际情况,与村“三委”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思路。
阿道亥村按照“企业+党支部+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规划整合闲置土地,进行大机器作业,这不仅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境,还能解放一些青壮年外出务工,更是大幅度提升了每亩土地的收益,形成村里和门外创收两不误的增收模式。
“村集体经整合回来的土地如果种植优良牧草,一亩地能达到500块钱的纯收入。”阿道亥村支部书记崔小龙边说边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我们整合1500亩土地就可以为村集体创收75万元左右,这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王铁云所说的收割机,也正是按照“企业+党支部+村集体+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驻村工作队与伊金霍洛旗忠华煤炭有限公司合作购进的农机具。这一模式,不仅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服务,还通过农机具租赁,为村集体创造收益。今年秋收时节农机具对外运营就收益了4万多元。
通路、通电、通水是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生活的大事,是阿道亥村包联驻村工作队开展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今年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阿道亥村将原来的11公里土路变成了砂石路;在进村路口经常导致交通事故的危险路段修建了路桥下道路;通过协调上级交通部门重新铺设入村道路。
除此之外,驻村工作队与供电部门积极沟通协调14台大功率变压器,切实解决了全村的用电不足问题;组织打机井2眼,并为村委和村社购置7.5千瓦的水泵2台,将原有老化的供水管道进行了更换,确保农牧民正常生产生活。
短短半年时间,驻村工作队通过产业扶贫,不仅为村民打通了致富的“命脉”,还拔掉了贫困群众的“穷根子”。
阿道亥村是整个红庆河镇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红庆河镇把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实抓细,多形式、多举措、全方位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完善组织指挥机构,构建“3+1”合力攻坚机制,实行“127+N”政策措施,抓好教育扶贫,加强医疗救助,扎实推进产业扶持,大力实施金融扶贫项目,强化社会兜底保障工作,进一步深化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形成了全镇上下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同时,紧盯作风改进,强化审计整改成效,落实好主体责任,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