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乡村振兴
没有脱不了的贫
发布时间:2018-06-03 11:16:26      作者:池小花 戴学东      来源: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一场夏雨,终结了连续几日的“烧烤”模式。鄂前旗草原又逢甘霖,放眼望去,大地上绿油油一片。草原、庄稼喝饱了水,迎着风恣意生长,仿佛在以奋进的姿态向“丰景”进发。穹庐之下,正铺展着一幅脱贫喜象。

脱贫有密钥

在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一整天的时间,敖特根吉日嘎都不让自己闲下来。他一会儿站在宽阔的草场上赶羊,一会儿去庄稼地里看长势,一会儿又去侍弄枣树,回了家也不歇着,又在新房里进进出出,收拾东西。今年春天,各方力量汇集到他家,给了他一个可期可待的“春天”。

“进来进来,喝点茶水,吃点炒米。”敖特根吉日嘎热情地把我们请进他现在住的老房子。家里只有简单的陈设,一床一几三张旧沙发,墙壁被雨水浸过,留下黄色的水渍。虽然一个人住,房子也老旧,倒是很干净,看得出主人是个勤实人。一个37岁的后生,按说正值壮年,也没有残疾,为何多年没娶妻,还成了贫困户?原来是一直有外债压着,“翻身”并非易事。

敖特根吉日嘎排行老七,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一直以来,父母亲都跟着他一起生活。父亲半身不遂四十多年,一直由他照料;母亲患了食道癌,看病花去了巨额费用。2010年母亲去世,过了两年,父亲也跟着去了。送别了父母,坐下来一算,欠账十几万。那时草场禁牧难发展,只能往外走。在洗车店干过,开了两年出租车,受死受活也就能养活自己,根本还不了债,只能再往回走。

盖房、养羊、种田、栽树,这是敖特根吉日嘎的梦想。“我做梦都想还债脱贫,全身上下有的是力气,想好好发展种养殖,但无奈手头啥也没有。”虽然早前进行了移民搬迁,有了水浇地,草场也不小,但他想白手起家,没人帮衬不行。“全嘎查就这么一个贫困户,必须让他早点脱贫,和大家一道过上富裕日子。”特布德嘎查主任哈斯其其格说,针对他的这些实际情况,帮扶单位、上海庙镇和嘎查一班人想尽办法动员一切可动员的力量来帮他,尽可能多争取资金和产业扶持。
    首先让他尝到甜头的就是种田,去年一年下来,他足足挣了三万。这对于多年来不见钱的他,无疑是莫大的惊喜。这样的惊喜,要归功于“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敖特根吉日嘎有50亩地,但是开春肥料籽种都要花钱,不能赊账怎么办?嘎查与科而奇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和星汉农牧业合作社取得联系,负责人都也痛快。“我们春天先给贫困户提供种子和肥料,中途提供技术指导,秋天由合作社收割销售,贫困户就只管种,什么都不用管。”星汉农牧业合作社贺光兴说。没有了资金紧缺的担忧,敖特根吉日嘎等户子今年又和合作社“抱团”,期待金秋丰收,“星汉”灿烂。

去年秋收后,实实在在收获了“真金白银”,敖特根吉日嘎高兴地把嘎查和合作社的人请到家里吃饭,表达自己的谢意,言语间脱贫的心劲儿更大。而今年,除了抱住企业和合作社这棵“大树”,他的脱贫又加了多重“保险杠”:盖新房,有住建部门的支持,还有村里向企业和合作社争取来的六万元,敖特根吉日嘎自己掏了一万多,每天搬砖搅泥,给工人烧水做饭,一天天看着“大厦”起;他贷了2万元买羊,每天精心喂养,现在慢慢发展到了40多只,养殖棚圈过两天也要开工;在市文新广局的帮助下,他今年栽种了15亩枣树,浇水施肥除草,等待结果的那一天。

条条大道通富裕,敖特根吉日嘎的脱贫“密钥”,便是自己的心志和多方的推力。“没有这些力量的帮助,我自己累死也不顶用。而现在,我每天忙着,后面也有人帮着,我肯定能脱贫!”脱贫“精准”到针尖,他的每个梦想都有了变现的可能。

“他自己有心志,扶起来就不会返贫。”哈斯其其格笑着说,明年,敖特根吉日嘎还想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呢。听完这话,敖特根吉日嘎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羞涩。

脱贫有所托

走进敖勒召其镇马场井村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点,房屋整齐立,阡陌尽纵横,绿树村边合,红旗风中飘。谁也没想过,如今能是这般光景。

早前,马场井村六、七、八社的村民人均水浇地不足5亩,发展基础薄弱,95户全是贫困户。地下水含碱高,外人来了都自带矿泉水。在这里“挣扎”着生活,“富裕”是什么,也只能想想。

转机出现在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如飞来横“福”。当年启动,当年农历腊月,95户人家就全部搬迁到乐新的居民点。挪出“穷窝”天地宽,住上新房,吃上甘甜的自来水,每户分到了320平米的养殖棚圈,每人都分到了0.5亩的拱棚。

产业基础有了,如何才能把棚圈和拱棚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进了农牧业企业,搞‘托管式’服务。”村主任王彦豹说,没有技术没有劳动能力的,可以把拱棚租给企业,今年一个大棚的租金是1000元;有能力有条件的,除了拿租金,还可以为企业打工,干得好的企业还给额外奖励。

魏艳芳是村里有名的勤快人,快50岁了,干劲儿还是“杠杠的”。她自己种的3座拱棚,同时还给企业打工,吃得下苦,一个月能拿4000元工资。除此之外,她种果树、种香瓜,什么能增收就干什么,挣的全是辛苦钱。一年下来收入不少,日子越过越好,哪有脱不了的贫。“搬过来以后,干活有了方向,真的看到了希望。”魏艳芳的劲头更足。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搬迁过来有个“大后方”——三段地牲畜交易市场。依托这个市场,脱贫又多了“门道”。三段地牲畜交易市场每周五开市,常年都非常火爆,“挤都挤不进去”。抓住这个商机,有一部分人搞起了第三产业,在市场上卖土产品、副食,土鸡、土鸡蛋等供不应求,有多少就能卖出多少。三段地周边有100多户从事羊只贩养活动,平平常常一年挣十万,有的能挣到三四十万。鲁俊喜头脑活泛、消息灵通,常年贩羊,赚得“盆钵满满”。

根据立地条件,全面挖掘潜能,全方位发展产业,让脱贫有了稳稳的“依靠”,马场井村叩开了富裕之门。村口的芹菜长势正旺,大棚里密密麻麻的绿色,昭示着浓密的幸福。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