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力元合作社把贫困户‘合’进来,大家共同去‘作’。除了两户因为重大疾病无法脱贫的,去年全村其他贫困户全部脱贫了。”站在偌大的奶牛养殖基地上,听着奶牛哞哞的叫声和欢快的咀嚼声,伊金霍洛旗力元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纳林希里村支书李文亮踩着脚下的“江山”,解说着村里的“脱贫图”。在他看来,脱贫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合作社+贫困户”。有活一起干,有钱一起赚,哪有不脱贫的道理。
2008年,伊旗红庆河镇纳林希里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力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村里的分散资源,短短几年间,就建成了规模化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注册资金由最初的28.1万元增加到1328万元,成员由28户增加到了112户。
村里40%的常住户都加入了合作社,是因为加入有“肉”吃,而且“肉”不只一块。拿贫困户来讲,第一块“肉”是土地出租。贫困户将土地统一出租给合作社,得到租金收入。第二块“肉”是劳务输出。贫困户可以加入村里成立的民工联队,有一技之长的或者是统一培训过技能的,可常年为合作社和当地的公司打工。第三块“肉”是股金分红。贫困户以产业化扶持资金入股合作社,年底按比例分红。三道“硬菜”端上桌,哪一块都分得不少“羹”。
纳林希里村六社的李玉华吃到了“甜头”,还当场算起了账:“旗扶贫办给我1万块钱,我自己筹了5000块钱,用15000块钱入股合作社,这样我每年就有10%的分红。然后我又在合作社的蔬菜基地打工,工资一个月3000块钱。这样下来,连上我家里种地的收入,去年的收入上到两万啦!”一个女人家,丈夫是脑瘫,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她心里的苦,在合作社的“怀抱”中一点一点消融,被贫困侵扰的脸庞上有了笑意。
“村里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既有股金红利,闲置土地出租也有收入,劳务输出还能挣钱,每一个贫困户的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他们常年有稳定收入,就扎扎实实脱贫了。”李文亮说。
如今,力元合作社有奶牛290头、肉牛153头,主要销往东胜、伊旗及周边旗县,年创效益约300万元,所产牛奶直接销售给蒙牛、伊利等知名厂家,同时每年春耕期间为当地的博业园区提供有机肥料近100吨,实现收入16万元。向博业园区输送劳动力132人,每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民工联队人均月收入都在3000元以上。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全村规模养殖户达到35户、户均收入达到5万元,发展运输、物流等第三产业的有70多户,在镇区及周边地区外出务工的有150多户。随着力元合作社从“瘦子”逐年变成“胖子”,贫困户的脱贫也更具持续性。
“合作社有活儿先让我们贫困户做,我自己还养的牛和羊,有合作社不怕卖不出去,我也能一年一年吃成‘胖子’。”纳林希里村七社的朱子占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