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生态环境>监督检查
3.3亿元激活治沙动能!乌审旗 “以工代赈+先建后补” 新模式 惠及12.86万人次
发布时间:2025-05-12 16:05:40      作者:杨培培 王琪 曹静 屈尘      来源:乌审旗      【  保存
  打印       
分享到:
       

乌审旗创新探索“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治沙机制,组织农牧民参与治沙工程,农牧民从治沙中得到了一部分收入,实现草牧场增值及林草产业链延伸,形成“生态改善+产业振兴”双赢格局,为荒漠化治理探索出可持续路径。

初夏的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黄沙与绿意交织的沙地上,乌审旗乌那根布日都合作社负责人袁广英正带领30多名农牧民穿梭在连绵的沙丘间,挖坑、树苗搬运和树苗栽植等一个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袁广英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年后,他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农牧民奋战在沙漠里已经两个多月了,在为自己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毛乌素沙地治理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乌审旗乌那根布日都合作社负责人袁某:目前已搭建3000多亩沙障,后续将在种植完成后,继续推进沙障搭建工作。等到五六月份雨季来临,我们将种植杨柴和柠条苗。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农牧民参与治沙,坚持种一棵活一棵、种一片成一片的原则,确保今年一万亩治沙任务顺利完成。

而60多公里外的嘎鲁图镇布寨嘎查,牧民吉布胡浪站在自家900亩草场上,正看着柠条开沟机划出笔直的种植沟。吉布胡浪告诉记者,过去这里遍布沙蒿,草场没收益,风一吹沙子就往屋里钻。如今借助林草部门的“先建后补”政策,他申报治理面积后,镇里派出专业机械种植柠条,验收合格后每亩补贴直接到账。

嘎鲁图镇布寨嘎查牧民吉某:林草项目验收完成后,我们每亩还能获得相应补贴。等3到5年柠条、杨柴长成,既能用作饲料来喂牛羊,养殖的牛羊也能比以前多,这又给我们增加了养殖收入。

两个治沙现场,折射出乌审旗治沙模式的深刻变革。面对零星分布的裸露沙地,近年来,乌审旗创新推出林草部门指导、合作社联动、农牧民参与的机制,政府“以工代赈”支付劳务费,合作社统筹机械技术,农牧民变身“生态工人”。2024年又推出“先建后补”相关政策,农牧民自主申报地块,专业团队全程指导,验收后直补到户。

2024年全旗累计参与治沙造林的合作社40多家,带动12.86万人次农牧民参与沙地治理,租赁拖拉机等设备11.78万台次,发放劳务、机械租赁、种苗、沙障材料等费用3.3亿元,参与防沙治沙农牧民人均增收4.43万元,项目“以工代赈”比例达60%以上,在生态资源的共治共用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民族和睦、团结稳定、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乌审旗的沙化土地得到控制,裸露沙地缩减至零星斑块。网格沙障间,柠条与杨柴构建起立体屏障;合作社引领下,治沙与养殖形成闭环产业链。很多个像袁广英、吉布胡浪一样的农牧民助力乌审旗正以“每寸沙地都是战场”的韧劲,在“三北”工程版图上刻下“绿富同兴”的生动注脚。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