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官方微信

首页>公开>规划计划>发展规划
标题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索 引 号
  •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发文字号
  • 成文日期
  • 发文机关
  • 信息分类
  • 公开日期
  • 2009-09-03
概述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有效性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9-09-03 10:00:00      作者:      来源:       【  】【黑色 红色 灰色
  打印            
分享到: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本世纪头20年,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已过去的5年,自治区科技发展在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的基础上,经历了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夯实了继续发展的条件平台。

  未来的15年,科学技术将高举自主创新的大旗,引领增长方式转变和重点领域跨越,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历史重任。

  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蒙古科学和技术面临着重大的选择。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总要求,依据影响内蒙古科技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从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全局出发,科学而系统的考虑和制定“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自治区科技发展所要选择的战略,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着力的重点,所要经过的阶段以及实现上述要求所要采取的部署和重大措施等,对于我们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时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几年位居全国首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整体发展水平看,内蒙古的经济结构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增长方式主要靠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经济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整体素质和地区竞争能力不强,资源消耗强度大,环境承载能力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总之,内蒙古仍属基础差、综合实力弱的欠发达地区。

  党的十六大要求,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内蒙古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走进前列”,成为“重要支点”,就必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世纪初,自治区提出了突出抓好生态、基础设施、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五项重点战略任务,明确了坚持贯穿经济结构调整“一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的工作思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地广人少优势和后发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努力提高经济素质,力争保持较长快速发展期的战略思想。在第一产业发展上,坚持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以绿色、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绿色、特色农畜产品,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以煤、电、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天然气、盐碱为原料的化学工业,以钢、铝、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乳、肉、绒、粮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以稀土、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与此同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自治区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努力增强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和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向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奋进。

  “十五”以来,内蒙古的科技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科技生产力布局结构更加优化,科技活动的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科技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科技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在全国的位次快速前移。

  科技演绎奇迹,创新推动发展。今后5~1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内蒙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重大任务的压力与挑战,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技术跨越,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是全面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必由之路。

  二、未来5-15年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主要问题

  1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与前景

  内蒙古当前正处于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本世纪头5年,经济社会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生产总值实现翻番。预计“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0年以后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三番的目标,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这一时期,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能源工业。实现国家“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煤炭液化”3大工程战略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的商品能源输出基地,各种后续能源将逐渐在新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交通运输。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通道格局,基本建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和通畅、便捷、安全、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促进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和发展。

  ——矿产资源。实施“加强勘察、集约开发、内外并用、循环利用、绿色生产”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引进先进开采技术,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面向21世纪的国家矿产资源接续基地。

  ——制造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制造业的需求,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比较优势将使制造业成为支撑自治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2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将达到GDP的38%以上,制造业将拥有自治区70%以上的自主知识产权。

  ——农牧业。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对丰富的耕地草场资源,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600-1800万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基本建成国家食物安全保障基地,农牧业结构实现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超过55%。

  ——水资源。总量不足,长期超采,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低,多种因素造成水资源紧缺,预测“十一五”末自治区用水总需求量为21393亿立方米,按目前供水能力缺水量在47亿立方米以上,必须以可持续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思路,构建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用水保障体系。

  ——生态与环境。建成生态、环境、气候综合观测/监测预警系统;因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废弃物通过循环再生达到初步资源化,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

  ——城镇化。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70%,城镇生产总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全面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打造良好的城市品牌;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社会和谐。

  ——服务业。进一步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45%,年均增速约为136%,形成以市场支持、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为主体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人口与健康。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培育老龄产业。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制逐步完善,人口与环境、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主要需求

  (1)推进新型工业化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自治区经济进程正值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小规模低层次特征明显,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使得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得以缓解,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基础设施瓶颈正在转为技术瓶颈,特别是在基础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上升为主要需求。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和废弃物循环再生技术等,自治区均处于弱势领域,由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难以吸引大资金的投入。2005年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近年来主要投向是能源、重化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上述领域的发展又因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制约而流于低水平扩张,大量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由于消费率低而出现过剩,同时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投资上不去,导致产业技术空心化和高端产品的对外依赖性。因此,突破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约束,应放在科技发展的优先位置。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牧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农牧业属强烈的资源限制性产业。近年来,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主要经济指标靠扩大投资、大量消耗农牧业资源获得了较快增长,虽然农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优化,良种化工程成效显著,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粗放经营状态,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低下的农牧业科技水平对农牧业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增地减、畜增草减、沙增林减,70%的耕地属于中低产田,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提高单产难度相对增加。全区农牧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10-15年,与国内先进水平也相差5-10年,成果转化率只有40%,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仅为30%。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30%-40%,每公斤牛羊肉比国外多耗饲料20%-30%,旱区有限降水利用不足1/3。资源环境问题频亮红灯:以干旱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草原退化虽呈好转但退化草原仍占到565%。从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农牧民素质和人均占有农牧业资源量来看,都存在着阻碍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因素。这些矛盾和挑战迫使我们必须把农牧业与农村牧区经济增长、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支点摆在科技进步上,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牧业的技术约束,应放在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

  (3)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一段时期,自治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原材料工业等基础工业将保持相对平稳和持续增长的态势,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还将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类产业限制发展之前,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将继续加大。在自治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强化农业、工业、城市节水和能源、原材料节约意识,以科技进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强制淘汰高耗能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以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把构造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技术基础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

  (4)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对科学技术的需求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近年来,自治区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高等教育领域建设研究型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的问题,文化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数字鸿沟问题,卫生领域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和药品安全、药物创新问题,公共安全领域重大灾害预报监测、基础科研条件、防灾减灾技术水平落后问题,城镇建设领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主要指标与全国各省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心城市要素配置的枢纽功能偏弱等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形成与发展公共教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公共文化网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相适应的公共技术平台,使得这些领域的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产生不协调。消除这种不协调,必须把满足社会各项事业对科技的需求放在科技发展的重要位置。

  三、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

  中长期科技发展指导思想的确定,应遵循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С欧⒄梗煳蠢础钡闹傅挤秸耄炎灾鞔葱掳谠谌靠萍脊ぷ鞯耐怀鑫恢茫裘芪啤赌诿晒抛灾吻窬煤蜕缁岱⒄沟谑桓鑫迥旯婊僖诽岢龅哪勘耆挝窈途蒙缁岱⒄钩ぴ缎枨螅惺到饩鱿嘤Φ目萍嘉侍狻?/P>

  内蒙古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技体制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培育本土自主创新型企业为基点,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立足于资源大区的经济转型和战略接替产业的培育,引领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积极实施重点领域技术跨越,努力在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再创新方面不断取得关键突破,为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2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实施科技强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为核心,以自主创新为战略主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引领未来的主导作用,加速内涵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建成适应创新型内蒙古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体系,培育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自主创新基地和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集群,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技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循环经济引导经济运行整体优化。

  (2)分阶段目标

  ①近期目标(2006-2010年)

  插队完成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基本建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架,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方式初步转向创新驱动型,重点产业领域技术跨越稳步推进,部分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取得突破,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支撑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科技发展战略调整。在全社会树立起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战略思想,科技发展思路、科技发展部署、科技发展重点、科技发展方式、科技发展政策全部转移到建设创新型内蒙古这一中心任务上来。

  ——科技总体运行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幅度,综合科技实力在全国的排位稳定在前20位以内。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若干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着力建设一批有较强实力的自主创新基地,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洁净能源、低渗透油气田勘探技术、煤化工下游精细化学品、稀土功能材料及终端器件应用、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电动汽车及配套动力电池关键技术、动物胚胎移植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物育种、蒙药创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太阳能与生物质能利用、特种金属材料及制备工艺系列、重型汽车、矿用汽车和大型工程装备制造技术、肉乳绒和农牧业主体技术达到和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

  ——产业升级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支柱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能源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传统产业对高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显著增强;农牧业高新技术覆盖全区75%以上的旗县;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和功能型第三产业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初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

  ——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得到有效缓解。全区生态环境保持整体遏制、局部好转趋势,重点生态治理区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基本恢复

  ,农田污染状况得到改善,废弃物通过循环再生实现初步资源化。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万公顷。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步下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稳步降低。全区生态脆弱度由目前的中等脆弱型上升为轻脆弱型。

  ——基本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构架。完成从宏观层面对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基本建成与国家相连、与周边互动、助推自治区自主创新与技术跨越的区域创新体系核心构架;重点支持的公益科研和高校科研通过跨区域合作基本满足自主创新需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优势学科专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部分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保持产业创新能力的国内领先水平,科技中介服务形成成果转化推广、技术市场交易、科技信息咨询、生产力促进、创业孵化五业并举的发展格局。

  ——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投入(R&D)、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企业研发机构数、企业承担的自治区级以上科技项目和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项数、企业获授权专利数分别占到全区总数的70%以上。大型骨干企业、企业集团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较先进水平,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多数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更新以及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本土企业自主产品开发平台得到进一步夯实,自主技术在主导产品中的比重持续上升。

  ——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重大科技专项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申请总量的25%,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自治区规模以上企业拥有1-2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指标在全国的排位进入第16名以内。

  ——进一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全区科技活动人员总量保持5%的增长速度,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稳定在80%左右,其中R&D人员比例提高到45%以上。引进培养100名国内顶尖的、具有组织创新团队能力的领军人才,引进培养1000名具有较强组织创新能力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培养10000名具有杰出创新才能的研究开发骨干。逐步实现科技人才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布局以及在产业、所有制、地区、城乡之间的合理分布。

  ——科技投入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幅提高,各级政府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确保不低于法定增长;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完成对科普平台的改造升级。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具有不同标志性特征的科普场馆,基本满足公众的心理需求。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初步形成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人均科普经费达到050元以上。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施纲要》,公众科学素养达到国内中等水平。

  ②中期目标(2010-2020年)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基本建成创新型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取得集群突破,战略新兴产业形成规模,重点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公众科学素养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本土自主创新型企业、优势产业研发中心、开放型实验室、研究型大学和公益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比例显著提高,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基本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综合科技实力进入全国中等靠前位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国家平均水平,企业成为R&D投入的主体;科研物质条件大幅度改善,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在全国的排位达到或接近前20名,原始创新领域不断拓宽。

  ——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改善,基本实现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效益”的要素驱动型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高效益”的创新驱动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指标达到全国中等靠前水平;“亿元投资新增GDP”指标稳定在全国前10名;循环经济引导经济运行整体优化。

  ——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合理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承载能力,建成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利用保障体系和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安全体系。全区生态环境开始整体改善,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风蚀沙化区防护林体系基本成型,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形成建立在生态安全下的土地综合利用格局。中心城市环境污染得到控制,能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工业企业通过高新技术改造和环境管理现代化的实施,全部实现清洁生产。

  ——建成完善的、能够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节,创新要素快捷流动,创新成果有序转化,创新载体机制灵活,创新文化与时俱进;政府科研机构全面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形成2-3家接近国内水平的知识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完成装备重构和升级,部分实验室向国外开放;高等院校建成一批品牌学科专业;重大R&D活动中产学研合作体不断创新运行模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形成10个以上全国性行业公共创新平台;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健全支持区域创新体系运作的科技投融资机制。

  ——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1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煤化工、气化及系列煤化工技术、资源、环境领域,高新技术领域,农牧业主体技术领域以及面向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集群突破;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乳业等领域部分行业生产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项产业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同行业领先水平,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全国前列;流通、交通、金融等服务业技术应用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农牧业主体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农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跨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取得突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人均拥有量年均增长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申请总量的30%;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00个,其中国际知名品牌10个以上;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组织制定一批特色产业的技术标准进入国家标准或提案,其中5-7项进入国际标准或提案;力争规模以上企业至少拥有1-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升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人口、公共安全等主要社会事业新技术应用达到国内中等靠前水平,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支撑体系。

  ——公众科学素养进入全国先进水平。颁布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标准》,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超过30%,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尊重科学、激励创新的氛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园区文化、社区文化构成风格各异的创新文化平台,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为创新服务的文化准则。

  ③远期目标(2020年以后)

  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再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内蒙古科学技术逐渐进入现代化阶段,若干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成为自治区主导产业。2035年以后,阶梯式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能源资源消耗的零增长,国民基本科学素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四、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大框架下,确定在14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选择任务导向明确、有可能在近期获得技术突破的68个优先主题进行重点安排,开展重大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的研究攻关。

  1能源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丰富的能源资源为发展能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优化能源结构,开展后续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能源的清洁、安全、高效利用,是今后15年自治区能源科技面临的重大课题。

  发展思路。以能源领域技术进步保证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节能领域,实现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障;在常规能源领域,实现煤炭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技术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能源安全和建设环保型社会提供技术保障;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实现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的重大突破及规模化应用,为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技术保障。

  目标与任务。开展能源技术的引进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在煤、电等领域,确定优先主题3个,力争在节能、增效、绿色、安全、信息化5个研究方向上有重大突破。到2010年,重点耗能产业领域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煤炭高效、清洁、循环利用技术,煤变油技术,煤电联产系统核心单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技术等有重大进展;到2020年,能源工业装备基本形成清洁发展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生产与输配新技术迈进前沿领域,煤炭资源高精度勘探和清洁开发利用实现重大突破,其他相关领域保持国内先进水平,我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先进能源技术的集聚创新示范区。

  优先主题—01:节能和能源效率改进技术

  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对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换和利用的全过程实行节能技术与管理创新。

  ——电厂节能增效新工艺、关键技术。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的600MW及以上超临界(以及超超临界)压力常规燃煤机组设计、调试及运行管理技术,高效输配电系统技术,联合循环发电和热电联产等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等。

  ——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连铸连轧工艺余热回收技术,工业锅炉和窑炉高效燃烧技术,其它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等。

  ——建筑节能技术。新型高效节能建材和建筑节能综合技术(包括建筑节能环保能源系统、温度调节系统、高效节能建筑新材料、外墙外保温技术、高效保温门窗和热反射保温隔热技术、先进冷暖空调系统及设备等),实施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车辆节能减排技术。低能耗、低排放内燃机技术(动力的柴油机化、新型燃烧系统和电子控制技术、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混合动力技术,车身轻量化技术,低行驶阻力技术等。

  ——照明节能技术。高效节电照明系统开发及绿色照明工程的实施。

  优先主题—02:煤炭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煤炭开发方面,针对未来我区主要煤田将进入深部开发阶段,对多煤种、多煤质资源情况进行梳理,结合煤气化、煤液化等技术特点,开展煤炭合理加工途径的研究;加强深层煤炭资源高精度勘探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为开发总量巨大、经济价值高于煤炭的煤层气资源提供技术保证。在煤炭利用技术方面,大力开发和应用煤炭脱硫技术,煤炭高效、低污染燃烧新技术,以及新一代煤炭液化、气化技术。

  ——全矿区监测监控及调度管理信息化。

  ——深部地层煤炭资源高精度勘探技术。

  ——引进与创新煤炭采选回收率提高的新技术、新工艺。

  ——开发煤炭井下开采自动化控制系统。

  ——防排水、防灭火、防尘、机电运输技术改造升级。

  ——煤与瓦斯预测、预报、防治技术。

  ——低渗透率煤层气开采技术、CO2煤层固定化技术、煤层气治理和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煤炭液化气化技术和煤基醇醚燃料的开发。

  ——煤炭资源环境友好开采技术。保水型先进开采技术,矿井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煤矸石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低热质煤(褐煤、次烟煤)改质技术,褐煤及低变质烟煤制备水煤浆技术,低灰煤深度脱灰技术和高碳材料生产技术。

  ——高效洁净燃煤火力发电及发电环保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增压流化床锅炉联合循环等洁净煤发电技术,研究大型火电机组的烟气脱硫、脱硝和低NO燃烧机理及应用技术,火电厂污水处理新技术。

  ——煤-化-电多联产关键技术。煤气化-甲醇合成-联合循环发电、煤气化-合成油-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集成,高温煤气净化技术,高效耐硫催化剂。

  优先主题—03:电网安全、优化运行控制技术

  ——跨省电网互联技术。科学合理规划电力外送通道和跨省电网互联方式,开展跨省电网互联电网运行、联络线功率控制和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研究。

  ——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技术。电网潮流控制、静态和暂态稳定控制、阻尼振荡控制、低频振荡控制、自动发电控制、电压稳定控制、短路电流水平限制与控制、电网电磁环网解列运行技术,大型风能、太阳能发电场接入电网后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影响研究。

  ——电网电压控制和无功优化技术。开发电网无功优化技术,推广应用电网电压自动控制系统,静态无功补偿装置以及无功优化综合控制装置。

  ——直流和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开展加减500千伏直流输电、直流背靠背输电、交直流并联输电技术研究,以及加减800千伏直流和交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技术研究。

  ——提高电网输电能力技术。开展电网灵活输电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紧凑型和同塔并架输电线路、常规串补和可控串补装置、大截面耐热导线技术。

  ——输变电技术。开展输变电设备在线检测及故障诊断、试验和检修技术研究,研究新型输电线路防风偏、防雷击、防鸟害、防覆冰、防污染等技术设施,提高电网抗事故、抗风险能力。开展包括利用直升机在内的输变电设备带电作业检修新技术研究。

  ——配网自动化技术。开展配网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应用研究,实现呼市、包头中心地区配网自动化,各盟市所在城市重要线路馈线自动化和基于GIS的城市配电运行信息化管理。

  ——电网环保技术。开展高压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电力电缆线路、变电站的电磁环境影响问题研究,研究电网谐波污染的预防、测量、分析和治理技术。

  ——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开展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EMS)在线稳定技术研究,逐步实现电力系统动态安全稳定监视和预决策功能,提高电网安全、经济调度水平。

  ——电力通信和继电保护技术。开展电力通信和继电保护新技术应用研究,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电力运营管理信息化技术。以信息系统安全为基础,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系统理念,开发应用各种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建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

  2水和矿产资源

  水和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直接影响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浪费与污染严重;矿产资源综合开采效率低下,环境和生态问题突出;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共同面临着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课题。

  发展思路。以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水和矿产资源为导向,围绕集约开发、有效保护、循环利用、综合治理的思路,引进、创新和采用先进资源勘察技术,加大技术开发和工程实施力度,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矿产资源绿色生产、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目标与任务。

  ——水资源。通过科学开发利用空中、地表、土壤和地下水资源,建设调水、集水、节水、用水工程,建立水资源技奖U咸逑担醪交航馑试垂┬杳芎退肪扯窕魇疲欢咸岣吖ひ捣纤统鞘形鬯行省T诮谒挝邸⑺试粗馗蠢谩⒎篮榧踉趾退肪臣嗖?个领域,确定优先主题4个。到2010年,数字化安全监测监控及保障系统技术、抗旱减灾、节水治污与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研究有重大突破,协调生活、经济与生态环境需水研究及宏观规划与调度研究有重要进展。到2020年,数字化安全保障技术、循环再生利用、时空规划配置和防洪减灾能力、人工影响天气技术达到国内中上游水平,工业需水总体实现零增长,基本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支撑体系。

  ——矿产资源。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多种技术要素协调配置的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体系,发现和评价一批矿产资源基地,基本查明自治区重要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分布与资源储量;在成矿理论、资源勘查与清洁生产3个领域,确定优先主题2个,力争在立体勘查技术、后备资源家底及潜力评估、高效开采技术及伴生矿产综合回收和利用技术、绿色矿山技术4个研究方向有重大突破。到2010年,深部采矿技术工艺与装备、高效选矿工艺与装备和低品位湿法提取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立体评价体系技术、绿色矿山技术有重要进展。到2020年,矿山基础理论研究、立体勘查技术、绿色矿山技术、矿产精量开采利用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优先主题—04:节水技术

  直接节水技术和间接节水技术,内含部分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

  ——农林牧业节水技术。主要研究植物需水模型与区域分异规律,植被建设中的土壤水资源承载力与节水型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植物高效用水调控机理与非充分灌溉理论,植物高效用水生理调控技术,作物需水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新产品,新型节水专用材料与生化制剂,农艺节水技术与新产品,劣质水资源化与灌溉利用技术等。

  ——工业节水技术。主要研究先进高效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冷却节水技术,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技术,洗涤节水技术,工业给水和废水处理节水技术,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技术,工业输用水管网和设备防漏及快速补漏修复技术,工业用水计量管理技术,以及先进的工业节水工艺。

  ——城市节水技术。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城区雨水和苦咸水利用技术,城市的供水管网的检漏和防渗技术,公共供水用水节水技术,城市节水信息技术,先进节水型器具的研发。

  优先主题—05:不同类型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集成模式与示范基地

  以农业节水高新技术和产品应用为载体,将节水灌溉技术、农艺节水技术和用水管理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综合体系示范模式。

  优先主题—06: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技术

  ——区域水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技术。重点研究缺水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水资源形成和再生的影响,摸清水循环转化规律、水资源衰减和再生性维持机理,探讨新形势下水平衡估算方法,以及水资源综合配套和可持续利用的方式与对策;城市水资源循环系统和城镇污水安全高效低成本技术,区域性水资源承载能力,区域性水资源配置,劣质水开发利用,水资源安全性;引进开发先进的膜技术及其它技术,发展水处理产业。

  ——水环境保护与流域生态建设。研究解决河湖水体污染防治、西部自然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小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等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黄河流域、辽河、嫩江等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关键技术。

  ——防洪抗旱与减灾技术。研究如何在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大框架下部署防洪抗旱建设,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防洪抗旱战略相关的技术难题。

  ——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主要研究全区云水资源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人工增雨雪的气象条件、作业判据、催化指标技术体系;人工增雨精度、频度和有效程度;人工影响天气的信息指挥系统;防控沙尘暴、大兴安岭三江源补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促进生态建设等工程项目中的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引进创新云物理监测技术和作业设施设备。

  优先主题—07: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研究开发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水资源、水环境和洪旱灾害大范围、全天候分布式的动态监测;水市场体系建设研究,企业用水水平及水平衡测试和企业用水排污检测体系研究。

  优先主题—08:矿产资源立体勘查技术体系

  ——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成矿预测。主要研究矿产资源定性、定量预测评价方法技术,区域性成矿地球动力学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区域找矿模型及矿床模型,应用先进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方法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开展不同比例尺的成矿远景区划和找矿靶区预测。

  ——开展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矿种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勘查研究。重点是内蒙古自治区西段和大兴安岭南麓的勘查研究。

  ——矿产资源综合信息勘查评价和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建立综合地质矿产数据库与数据共享网络,研究示矿信息识别、提取、集成和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与评价系统。

  ——新一代固体矿产资源调查与勘查技术。建立现代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体系,引进和采用航空电磁,重力及重力梯度测量系统,航空、卫星高光谱遥感测量及数据反演技术;大深度、高分辨率电磁法(电磁辐射法)系统、固体矿产地震精细探测技术及地下物探技术;新一代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流体地球化学示踪技术等);深孔钻探及轻便高效的钻探新技术。

  ——战略接续资源科技攻关。重点研究急需矿产和资源危机矿山成矿地质环境及赋矿规律;不同类型矿产及矿山深部最佳综合探测方法技术组合体系;急需矿产重要矿床类型和矿山强干扰环境下,隐伏矿体大比例尺定位预测;矿山伴生组分查定和工艺矿物学。

  优先主题—09: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矿山环境优化技术

  ——提高采选回收率的新技术新工艺。复杂难处理矿高效选矿新工艺、新药剂、新方法。

  ——采选过程监测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

  ——低品位矿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低品位金属矿高效采矿选矿新工艺,原地溶浸采矿与生物浸出技术,锡盟难冶炼高磷铁矿分离磷技术,白云鄂博超大型复杂多金属矿床综合利用技术。

  ——深井及无废开采综合技术。微震监测及预报系统,深井巷道支护、通风降温及岩爆防治技术,深井掘井及提升技术,无废开采评价理论与技术。

  ——金属资源循环利用和矿山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技术。开展煤矸石、铁矿等金属尾矿存量较大的矿山固体废弃物物性参数及开发应用研究,探索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可能性,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循环与高效利用和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矿山安全及生态环境优化技术。数字矿山示范工程,矿山突发性灾害预警及防治技术,矿山环境评价、监测、治理技术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

  3环境

  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自治区目前生态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基本稳定。但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效果的滞后性,局部生态继续恶化,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对资源与环境压力加大,改善环境仍存在着技术障碍,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环境科技面临着重大战略需求。

  发展思路。以解决自治区生态与环境面临的技术瓶颈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以区域和系统的综合防治及推动循环经济为重点,通过集成创新,建立符合区情的生态与环境科学技术体系,为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目标与任务。围绕提高解决较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科技能力,在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和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区域和系统综合防治、推动循环经济等3个领域,确定优先主题7个,力争在大跨度学科交叉的系统综合研究、原创性基础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及环保成套装备等研究方向上有重大突破。到2010年,国家与地方一体化的全区生态、环境、气候观测/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成,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城市“三废”和垃圾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污染物资源化技术、减量化技术和对生态无害化处理技术获重大突破。到2020年,生态、环境、气候综合观测/监测与预警系统健全,生态恢复与重建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获重大突破,科技为国民经济绿色核算体系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重点行业和典型城市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示范关键技术研究有重大成果。

  优先主题—10:草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各类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动态监测及演替机制的研究。

  ——不同地区生态退化生物过程及植被恢复重建机理的研究。退化过程土壤C、N、P衰竭规律及生态效应;退化植被受损机理、变化规律及适宜对策;退化植被恢复机理和群落稳定性研究;退化植被水、肥动态变化机理和循环。

  ——草地“土、肥、光、水、草、畜”互作系统研究。草地退化、沙化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功能的影响;草地退化、沙化土壤因子时空变化规律及对牧草生长、品质影响机理;草地牧草与放牧家畜耦合、互作。

  优先主题—11:沙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不同类型沙区生态问题的系统监测与健康诊断。对不同类型沙区生态受损区环境、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的系统监测与诊断,提出评价指标体系。

  ——以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沙区环境资源保护、治理、优化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模式的研究。重点是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等沙地的综合治理及构建新型沙产业体系研究。

  ——沙地人工植被优化配置技术和系统优化模式研究。以水分平衡、种间生态关系、群落演替结构为基础,研究不同类型区人工植被的配置和稳定性机制,并探讨人工林和人工草地的持续经营技术。关键技术是林草植被的结构、配置和系统优化模式。

  ——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研究。开展半干旱钙积层地区、高大沙丘、沙山、丘陵沟壑区造林技术,特别是破除土壤钙积层与蓄水保墒、防止植被破坏相结合的整地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12:水土流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黄土丘陵砒砂岩区雨水资源化与水土流失控制技术。区域降水地表径流资源化及高效利用技术,坡面水土流失控制与收集技术,沟壑集流区水土保持工程集蓄径流及高效利用技术,淤地坝系建设与合理开发利用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生态修复与资源管护和合理利用技术,优质饲草建设与高效利用技术,家庭生态农牧场高效经营模式。

  优先主题—13:天然林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森林效益评价体系。优先研究森林资源价值核算及评价体系,包括经济林的价值核算、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核算、防护林环境价值核算、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和森林社会效益的核算等方法;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以及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机制、调控机理及评价,特别是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维保生物多样性、生态防护及提供多种生物资源(不单是提供木材)等各项服务功能的综合效益测算与评价。通过预测和评价森林植被对区域大气环境热量、水分平衡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寻求科学可行的调控措施和手段。

  ——天然林保育更新途径及优化经营模式。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重点天然林资源如樟子松、榆树疏林、胡杨林、梭梭林、沙地柏、山杏、沙棘等,开展天然林保护、更新和利用技术的研究。在天然林保护区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干扰的预防与控制、不同类型区天然植被定向恢复重建技术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特别是山地天然林保育更新途径及优化经营模式的探索。开展林产品开发研究。

  ——优质速生丰产人工林营造技术。优良速生树种引种与选育,林木种苗快繁技术,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集约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技术。

  ——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技术。开展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技术,尤其是松毛虫、蛀干害虫(特别是光肩星天牛)、鼠害等主要病虫鼠害的生物生态学控制技术;森林火灾运行、监测、控制等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14:循环经济研究与示范

  ——循环经济理论与共性技术。研究各种空间尺度(城市、企业、家庭等)的物质流分析方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产品生态设计方法等,研究零排放和生态产业园设计技术和方法,城市系统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

  ——循环经济示范及突发事故应急系统技术。区域和行业层面:开展生态园区发展模式研究及示范,包括工业固废、生活固废、危险固废及增势较猛的电子固废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企业层面: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以经济的小循环为特征的环境友好型企业示范;城市层面: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县,开展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示范;农村牧区:通过建立天然有机食品基地,发展有机食品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等,进行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的示范。

  ——重点行业、区域和城市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固废利用技术与技术政策,有毒有害产物泄漏突发事故应急控制系统技术。

  ——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标准制定。

  优先主题—15:环境分区容量与总量控制技术

  ——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分区。开展流域、区域的自然、水文、气象条件和环境特征调查分析,研究生态系统退化与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建立环境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完成重点区域、流域的环境分区。

  ——建立以环境污染控制分区相适应的总量控制技术体系。研究不同环境功能区适应的环境标准原则,协调不同环境功能区的环境控制与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研究确定环境功能区的控制要素、污染负荷、环境承载力和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响应的管理平台,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的评估理论与技术方法。确定流域下游及区域间的环境影响经济补偿的原则与核算方法,研究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区域环境质量的预测能力并研究承载力评估的技术示范。

  优先主题—16:区域性公共环境问题

  ——生态与环境观测/监测网络系统建设。主要包括对环境基础监测信息(城市大气环境、流域水环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态环境监测、沙尘暴监测、辐射与放射性监测、重点污染源、应急监测)的采集、传输、网络平台、数据库、专家系统和硬件建设等,实现观测/监测方法、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综合整治工程研究。“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区已对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综合整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未来几年是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年,在工程实施期进行跟踪监测研究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建立草型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技术的关键。

  ——高寒地区城镇污水治理研究。我区多数地区城镇处于高寒地区,且城镇规模小,沿用大城市的污水处理技术投资高,运行保证率差。这一项目的研究对于保护我区水环境和全面达小康有重要意义。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开展典型地区农村面源污染调查、污染特征分析,阐明村落废弃物、畜禽养殖业废物、农田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的有机污染负荷、迁移转化机理及其与土壤、食品安全、水体质量间的动态响应关系;研究农药、化肥环境安全评估和监控技术,构建农田生态优化系统;重点研究农村面源污染成因以及流域面源污染管理的技术方法,建立适合我区特点的农村面源污染环境安全评估和监控指标体系;研发农村废物、畜禽养殖废物等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设备;构建农村生物质废物循环利用和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开发适合乡镇企业特点、经济实用的生态工程污染控制技术,实现乡镇企业与农村环境、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农牧业

  内蒙古自治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农牧业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大力发展农牧业高新技术和实施良种工程,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是新时期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发展思路。通过全面提升农牧业科技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建设现代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高新技术实现农牧业产业升级和绿色健康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突破资源约束,保证农牧业稳定发展。集成创新农牧业技术,开发绿色防污、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方面技术,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目标与任务。围绕农牧业常规技术的集成提升、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农牧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在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3个领域,确定优先主题8个,力争在良种选育、配套栽培及养殖技术、重大病虫草害防治、重大疫病监控、绿色健康产业先进监测技术与管理手段研发5个研究方向有重大突破。到2010年,农牧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与集成创新有重要突破,基础理论和超前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一批标准高、起点高、规模大、技术支撑力强的现代化绿色健康产品产业化基地,粮油、肉、乳、水产、山野菜、果蔬类等优势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发获重大突破。到2020年,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农牧业成为自治区知识和技术最密集的产业之一。

  优先主题—17:农作物优良品种选育技术

  ——农作物育种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新技术研究。

  ——抗逆、专用玉米杂交种培育(如饲用的抗旱玉米青贮品种等)。

  ——优质、专用型、高产、多抗小麦优良品种选育。

  ——高油、高蛋白、超高产、多抗大豆优良品种选育。

  ——高油、低芥酸、低硫甙(小于20微摩尔/克)双低油菜品种和高油、高产、多抗向日葵品种选育。

  ——高效设施农业品种引选育研究,包括特色山野菜类与蔬菜新品种。

  ——名、特、优、稀果树品种、加工专用型品种、适合设施栽培的品种选育。

  ——优质专用马铃薯品种选育、脱毒快繁体系建设和产业化研究。

  ——优质、高产、多抗和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加工专用型杂粮新品种选育。

  ——转基因、分子标记等加快育种速度及定向育种新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18:高效、标准化与规模化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设施农业技术集成模式研究。

  ——生态农业及“生态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

  ——区域化优势农作物节本增效和高产低耗栽培技术。

  ——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等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生产管理技术。

  优先主题—19:农作物重大病虫草害防治及防灾、减灾技术

  ——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监测预警及综合防治技术。

  ——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成灾机理及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包括农田生态调控技术,畔⒌骺丶际酢⒉挥乐渭际酢⒂泻ι锟挂┬约嗖饧爸卫砑际醯取?/P>

  优先主题—20:家畜良种繁育技术

  ——奶牛良种快速繁育技术、胚胎生物技术、奶牛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研究。

  ——肉牛、肉羊现有品种选优提纯。

  ——杂种肉牛重组、整合及杂交改良技术研究。选育肉牛类群、肉羊类群技术方案的研究。利用分子育种理论与方法、MOET育种体系研究2-3个肉牛类群及肉羊类群的选育方案,生产内蒙古肉用牛和肉用羊。

  ——肉羊活体采卵、体外成熟、体外受精技术,生殖细胞建库和冷冻、冷藏技术,超数排卵、胚胎冷冻、胚胎工厂化生产与移植技术,杂交技术。

  ——绒山羊的主要种群重要经济性状和遗传特征,筛选遗传标记技术;建立绒山羊种质特性资源库;应用MOET技术快速扩繁优良种群。

  ——细毛羊高效繁殖技术体系和育种资料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建;应用胚胎移植,细毛羊纤维细度遗传标记,品系繁育及腹腔内窥镜输精等配套技术;美利奴羊超细型和细毛类型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研究。

  ——对引进优质肉牛原种和地方黄牛良种的提纯复壮,建立育种核心群;利用现代遗传评定及种质监测技术进行优化选配和强度选择,综合应用胚胎生物工程技术,强化制种及供种能力;新品系选育和杂种优势研究。

  ——常规技术与DNA多态性技术结合预测杂种优势研究。经高效配套组合筛选,选育若干高产肉力的父系、高繁殖性能的母系和高效益的配套系(杂交组合)瘦肉型猪。

  优先主题—21:饲养及管理技术

  ——肉牛、肉羊及部分奶牛(淘汰后转向肉用)等的现代集约化育肥体系关键技术研究。集中研究杂种肉牛、淘汰奶牛、犊牛及羔羊成熟、大羊育肥营养需要,饲养标准,营养调控技术,饲草料高效利用技术以及育肥新工艺。肉牛强度育肥,生产雪花肉饲料的研制技术及饲养技术;生产犊牛肉、小白牛肉代乳饲料、液体饲料工艺及饲养技术。

  ——以优化产乳效率为中心的乳牛养殖技术系统集成,优质功能性乳生产营养调控技术。

  ——畜禽营养及饲料加工技术。饲料安全评价与检测技术,畜禽营养调控关键技术,新型饲料添加剂(如:环保、高效化和功能化)研制,优质环保型配合饲料生产及质量安全保证关键技术,绒山羊舍饲技术,粗饲料品质评定技术和科学利用技术。

  ——畜禽重大疫病监测与控制技术。畜禽疫病防疫技术体系建设,重大疫病的分子诊断与防治技术,试剂盒产业化技术,新型高效疫苗研制与产业化开发,高效新型兽药研制。

  ——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工程技术。循环养殖技术集成模式,环境因子对畜禽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新型清洁生产工艺与配套设施研究,畜禽环境评价决策技术系统,畜禽固体废弃物高效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

  优先主题—22:草业技术

  ——抗旱、抗寒、耐盐优良牧草新品种高新繁育技术及转基因品种培育、引进及野生驯化及配套栽培技术。

  ——优质高效青贮青刈型饲草品种高新繁育技术。

  ——优质高效混播种植技术集成研究、现代化加工调剂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天然草地营养类型监测技术集成。

  ——家庭牧场最佳经济技术模式示范。

  ——草地退化监测及鼠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不同类型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恢复机理及其恢复改良关键技术,高产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草畜平衡技术,草地持续利用技术及家畜高效生产技术。

  ——在对草地资源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性研究基础上,制定其核算定价体系。利用现代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定位系统,结合计算机技术,组装配套各项技术,建立草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

  优先主题—23:水产品养殖与综合管理技术研究

  ——大中水域、池塘养殖与生态保护技术。大中水域渔业综合养殖技术与延缓或防治水域盐碱化、沼泽化进程技术。

  ——鱼类地方良种保护与选育技术。

  ——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杂交技术。

  ——名优水产养殖增殖及池塘增产增效技术。

  ——鱼类病害预测与综合防治技术。

  ——池塘养殖投入品(饲料、鱼药)安全评价与调控技术。

  优先主题—24: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的数字

转载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做回链

主办: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承办:鄂尔多斯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

网站标识码:1506000004     蒙ICP17002409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7-8581170(工作时间)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 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

邮箱:ordosxxbs@163.com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173号